■ 張湘宜
你曾經設想各種方法,努力地幫孩子拓展社交生活空間嗎?如果是的話,不妨泡杯熱茶或端杯熱咖啡,過來一起聽聽一些美麗的故事。
有一回,一個五年錢教過的學生來找我,她說喜歡上一個男孩,可是男孩始終不採取行動。“怎麼辦呢?”她瞪大著眼睛直問。
我說:“老師是學教育心理學的,可不是愛情專家呢!”但如果真要問我的意見,那就只有一個簡單的原則,就是:“要將深藏在心底的愛意,具體地表達出來!”
女孩很聰明,一聽即懂。不久就歡天喜地地告訴我,他們即將結婚的喜訊。
交友三部曲打破隔閡
又有一次到高中演講,遇到一位剛從台灣來的留學生。她清秀的臉龐,卻是雙眉緊鎖,悶悶不樂的樣子。聽她慢慢地說道:“在新學校裡,沒有知心的朋友,常覺得孤單。”沒有人了解她,也沒有人和她分享共同的興趣……,她神情憔悴鬱悶,問我如何尋得知心?
我輕輕溫柔地告訴她:“尋求知心,實際上說來,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因為那需要等待別人採取主動的行為關懷。”而“自我中心”也常像一道孤獨寂寞的高高城牆,將人圍困在寂寞冷傲的城堡裡,如果不努力走出城堡、主動開懷周遭的人群,孤單的心靈,就註定一輩子的空虛與寂寞。
在閒聊中,我給她三項具體的建議,我常稱它是“交友三部曲”,方法很簡單:
一、 平常多微笑,多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因為這是走出寂寞城牆的第一步;
二、 設計有趣的活動(activities/projects),讓別人有機會參與她得興趣和喜好;另一方面,也主動參與或響應別人的活動項目;
三、 遇有感謝或欣賞的事情,透過卡片或當面向人表達內心的謝意與讚賞。
仔細說來,“愛”就像一盞燈,需要將它明顯表達出來,才能照亮周遭的人群、溫暖人心。如果將它遮蓋掩藏,就彷彿是將溫暖的燈光擺在桌底下或深鎖在櫥櫃裡,別人無法感受體會,而看到的也是冷淡和毫無關懷的外表。
幫助孩子開啟友誼之窗
聰明乖巧的小雅慧生性害羞,上幼兒園時,她喜歡和別的小朋友玩耍,卻不懂得如何表達。 媽媽建議她:“多微笑、多主動和人打招呼,和別人分享你喜歡的東西,並且多說感謝的話。”她想了想,製作精緻可愛的美勞,是她最拿手、也最喜愛的活動,她嘗試著努力與別人一起分享她的興趣以及美麗的成品,果然因此結交了許多好友。
一位從中國大陸來的媽媽,問我如何將她內向羞怯的兒子,改變為個性開朗外向的孩子。我也告訴她這交友三部曲,她開開心心地回家去了。幾個月後,這位母親特地打電話向我道謝,和我分享她的喜樂,以及兒子一籮筐的新鮮趣事。
居住在大學城裡,常認識許多初抵美國的朋友。在他們緊張又好奇的眼神裡,看到他們開心自己的工作學業,也擔心孩子的適應問題。和他們分享經驗時,我總是強調:“無論是接觸新環境,或是熟悉的環境中成長,鼓勵孩子開啟社交生活美好的一扇窗,永遠是父母的重要責任之一。”
尤其當孩子年紀小時,更加需要父母有技巧的牽引、指點和鼓勵。因為,並非每個孩子都活潑外向、都知道如何結交朋友,而父母就像是個搭起橋樑的人,負責扮演牽引孩子的角色。 主動關懷別人,讓“愛在心裡口常開”,愿周遭的親朋好友和我們一起共同享受那美好又溫暖的情誼!
本文載自愛家叢書《創意媽媽 百寶箱》張湘宜著。
張湘宜 ,臺灣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從事編輯採訪工作數年,熱愛寫作。
美國伊利諾州香檳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曾任教美國聖母大學。
(本文所用圖片來源於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