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敏
傑克是我的小病人,他才 3 歲,已經讓父母頭痛不已。他非常好動,沒有一刻能靜下來,睡不安穩,到朋友家裏非常頑皮,教他什麽都不肯學,一逼他就發脾氣、摔東西。
他只吃肉類及脂肪食品,看起來長得還算結實,但我知道他患的是“營養不良症候群”。他雖然攝入的蛋白質、脂肪足夠多,但維持情緒穩定以及腦部發育所需的營養,尤其是維生素 B 太缺乏了。在對症下藥一個月後,傑克終于不再是一個讓父母頭痛的“過動兒”了。
飲食過剩,營養不足
珍珍 12 歲時成績不好,雖然很用功讀書,但考試總是班上最後幾名,不像是個聰明的孩子,讓她的博士父母既擔心又傷心。他們要我開一些能夠增加 IQ 的藥給孩子吃,我只能告訴他們目前世界上還沒有這種藥。
珍珍的問題在于沒有攝取到能激發 IQ 潛能的營養。我建議她吃卵磷脂( Lecithin )、酵母粉及維生素。不久,她的成績就突飛猛進。
每一位父母都愛兒女,都願盡一切的力量來培養他們,希望他們能有機會出人頭地,邁向成功的人生。然而絕大多數的家長卻在一個極重要的環節上缺乏正確的認識,以至于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遭遇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更有可能因此而埋沒了孩子的天分。這個重要的環節就是:以足夠而適當的營養來使孩子的基因潛能發揮到最大限度。
什麽是基因潛能?
嬰兒一出生就從父母的基因遺傳了各方面的潛能,包括身高、 IQ (智力的發育)、 EQ (情緒管理的能力)、藝術天分、體能等。而這些潛能能否完全發揮,取決于多種後天的因素,包括成長環境及養育方式等,而最被大家忽略的常常是營養的攝取不夠或不當。
父母之間良好的關系,父母對孩子的愛和關心,孩子的規律運動等等,這些固然都是促進孩子基因潛能發揮的重要因素,但是營養的補充卻是最基本也是最容易的,可以說是一切關愛與培育的入門途徑。
若是一開始就輸在起跑點上,孩子的基因潛能可能就無從“啓動”。
現代的小孩為什麽越長越高?因為在他們發育的過程中,所攝取的能量、蛋白質、脂肪,比上一代年幼時要多,因此他們的身高能發揮到基因潛能所“預定”的高度,也就是 兩米 左右。
20 世紀 50 年代的日本人身高平均只有 一米 五左右,體重只有 45 公斤 左右,因為食物中沒有足夠的熱量、蛋白質、鈣來發揮身高的潛能。但是當飲食西化後,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就能達到身高 一米 八,體重 80 公斤 。
潛能不同,需要不同
但是,這些高能量的食物裏要是缺乏某些維生素、氨基酸等,雖然身高增加了,但其他方面的潛能不一定能發揮出來。
例如,鈣攝取不足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睡眠,造成情緒不穩;維生素 B 缺乏將影響孩子的記憶力;缺鋅則使小孩抵抗力降低而易生病。
智力方面的基因潛能也一樣。很多小孩天生有很好的 IQ ,但長大成人後,他們在學術上的成就卻遠不如 IQ 基因較差的孩子,主要是他們的食物裏沒有足夠的營養成份來提供他們的腦部發育所需,他們的智力基因潛能就被限制住了。
在過去十年,美國的科學家們發現,喝母奶超過三個月的嬰兒,他們的 IQ 比只從嬰兒牛奶或是豆奶攝取營養的小孩多了 8-12 倍。經研究發現,原因之一是嬰兒牛奶少了嬰兒腦部發育非常重要的一種脂肪酸叫 DHA 。營養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一般食物並不足夠
當孩子漸漸長大到可以攝取蔬菜、水果、肉類時,這些食物就成為供應他們發育所需的營養來源。過去父母們一直相信這些食物含有使孩子健康發育的一切養份,只要不偏食,父母就可以高枕無憂。
但如今愈來愈多的父母開始懷疑,現代的飲食真的能供應孩子一切所需的營養嗎?醫生們也很納悶:為什麽現在的小孩子肥肥壯壯的,抵抗力卻比起以前的小孩子差那麽多?
1990 年初,美國醫學界所發表的長期研究報告指出: 99% 孩子的飲食中,沒有足夠維持身體基因潛能所需要的營養。你知道嗎?現在的蘋果所含的鐵只有 20 年前的 1/70 ?那是因為土地重複種植,以致土壤中能供應蘋果的鐵質減少了很多。
而根據 1997 年的報導,超市裏那些看起來新鮮悅目的蔬菜所含的維生素甚至比罐頭裏的還少。為什麽呢?由于想保持蔬果的色澤和味道,必須加以冷藏,而冷藏雖達到了上述目的,卻破壞了蔬果所含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
如今的快餐被小孩子當做主要營養來源,加上蔬菜、水果的攝取量不足,以及烹調過度對食物營養的破壞等,都是造成體質變差的原因。因此從某個角度來說,在這個時代,幾乎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是“營養不良”的。
營養不均與現代疾病
1991 年,諾貝爾醫學獎被提名人、營養學專家瓦利博士( Dr. Wally )指出:孩子在各方面能否有非凡的成就,包括音樂、藝術、數學、物理、運動等,以及他們是否成為問題兒童、問題青少年(退學、吸毒、情緒失控、學習能力差、加入幫派等),與父母的基因、經濟能力、生活水平等等,並沒有絕對的關聯,但卻與孩子在母腹及成長過程中,營養攝取得是否足夠有極大的關聯。
瓦利博士的研究發現,營養的攝取不足或是不平衡,造成 10 ~ 15 % 的小孩發生各種生理以及心理的疾病,包括體力差、肌肉不結實、食欲不佳、貧血氣喘、學習障礙、好動、行為怪異等,以至于現今有愈來愈多的各類小兒專科出現。
在我過去多年的臨床經驗中,發覺現代孩子發生過敏的機會越來越多,過動兒、自閉兒也大大多于從前。現今的飲食無法提供他們正常發育所需的營養是主要原因。
很多小孩子經常感冒、生病、抵抗力差,父母不知道怎麽辦,醫生通常也只能有病治病。其實根本問題在于這些孩子缺少某些營養素,造成免疫力降低。因此當我看到小病人經常生病時,我會建議父母給他們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品。很多人每天平均只花美金幾分錢服用營養補充品,卻不必再常常花錢去看醫生,身體也健康多了。
小孩子的個性與情緒,也與是否能攝取到足夠的營養素有很大的關係。在我行醫的經驗中,幾乎每三個兒童裏就有一個被父母抱怨太頑皮、好動、不聽話、整天惹麻煩,問我是不是要看心理醫師或有沒有藥物可以幫助。這些父母被孩子整得已經快受不了。
孩子的需要,父母的責任
我給了這些心力交瘁的父母一個處方,幫助他們解決孩子的問題。通常不到一個月,這些父母就會驚訝地表示他們的孩子開始改變。我的處方其實很簡單,就是每天給孩子吃營養補充品。我的建議是 Brewer’s Yeast (酵母粉)、 Bee Pollen (花粉)或是 Algae (海藻),含有大量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的天然食品。
補足維生素 B 可以使脾氣暴躁的孩子變得乖順。孩子們的問題往往是他們無法控制的,結果表現出不正當的行為(或是不符合父母期望的行為),真正原因常是父母沒有注意到他們營養的攝取是否足夠與均衡?是否能供應他們全人的發展?
我相信很多 “Bad Kid” (壞孩子),其實只是 ” Bad Diet” (壞飲食)的受害者。
既然有些營養無法由一般日常的飲食中攝取,唯一的方法是經由補充品,例如能提供足夠營養的天然食物(不管是植物性或是動物性的),或是經現代科技開發出來的健康食品。如果你希望孩子能發揮潛能,在社會中擁有足夠的競爭力,這絕對是你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愛家行動之一。
作者李世敏為南加州大學附設醫院及洛杉矶兒童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March-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