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 和
婚姻真的是一門很深,也很值得學習的功課!
過去我一直屬於“度假型”媳婦,因公婆遠居高雄,而我又與外子在台北工作,所以我們大多都是利用三節假期(春節、端午、中秋),才會回高雄探望他們,由於回去的時間有限,互動也不算太多,大多是“相敬如賓”。直到三年多前中秋假期,公公因車禍導致右腿膝蓋骨折,行動不便,出院後,公婆雖然在大姑家暫居一段時間,但畢竟非常久之計,加上外子又是獨子,所有後續照料的責任便由我們一肩扛下,於是決定將公婆接來台北,而故事也就是從公婆與我們同住開始的。
與公婆同住衝突不斷
我的個性熱情、開朗、直爽,也有點急躁,公婆的個性則是委婉、壓抑、不直接與當事人溝通,彼此的個性南轅北轍。此外,我們的生活習慣也不相同——我愛乾淨,公婆對環境清潔不太注重,差異頗大,雙方住在一起,可以想見勢必會衝突不斷。
我曾無奈的跟外子說:“既然處不來,那又何必強求非要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呢?”或許有些人會這樣建議:為他們在家附近租房子,可以就近照顧啊!但當初爲了全心照顧公婆,我辭掉工作后,就不太敢去找工作,心想既然把老人家遠從高雄接來台北,若不陪著他們適應環境,卻自顧自的跑去工作,這樣作又有點不負責任,因此,家庭經濟的擔子全落到外子的身上。“台北居,大不易”,遑論我們還有多餘的金錢去另外幫公婆租房子,而外子的姊妹們也因各自成家,覺得照顧父母本來就是兒子的責任,作兒子的應該多擔待些,這樣的家庭價值觀也讓我感到很混淆。
因為在我的原生家庭中,當我們兄妹得知父親肝癌末期只剩一個半月的壽命時,姊姊希望哥哥能辭掉工作,專心照顧父親,哥哥很順服的照辦。但在這一個半月中,我們姊妹並不是把父親丟給哥哥就不管,而是輪流請假回家,不止是陪父親走完生命歷程的最後一段,更是陪伴哥哥一起面對這些壓力,雖然父親已安息主懷,如今失去父母親的我們,手足間濃厚的感情有增無減,交相對照,我還真的不能適應外子家的家庭關係。
用愛拆毀雙方的隔閡
其實我並不太怕衝突,當發生衝突時,會希望當事人直接與我溝通,在溝通過程中,找到彼此都可以接受的平衡點,也從中學習去認識、瞭解對方的想法;然後公婆卻是怕衝突的人,爲了維持表面上的和諧,當對我有不滿意的時候,他們不會直接對我說,而是去對大姑、小姑訴說他們的委屈。再來,外子家手足之間的互信基礎,本來就很薄弱,很快地,外子和我就成為“全家公敵”,特別是我,身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很無奈也很無助,且感到沮喪,幸虧外子總是很有耐心、愛心的傾聽陪伴,加上我們有“愛”的基礎,要不然婚姻真的很難走下去。
在經過這一連串的事情後,我曾多次反躬自省,是否有時因喜怒形於色,或是在與人對話的過程中,口氣略顯急躁,因而造成公婆對我的誤解,我想這也是讓我重新學習的機會。原生家庭的家人因深刻了解我,對我個性尖銳的部分能包容體諒,但姻親關係要靠長時間的相處,慢慢摸索,才能找到合適雙方的相處模式,別人對我的怨懟,我虛心接受,而我必須做一個最正確的選擇——就是去愛他們,我想唯有“愛”才能拆毀彼此之間隔斷的墻吧! 結婚,並不是要去得到愛,而是要學習如何去愛人!
(本文所用圖片來源於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