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其伯 著 ■ 劉建慰 譯

部份的沉迷與上癮是通過以下四個步驟來鬆弛壓力的:
首先:沉迷與上癮反應了不正常或痛苦的人生境遇,諸如難與他人相處、易和親友起磨擦、危機、痛苦、及任何負面的情緒所引起的壓力,幾乎任何因素都可以湊上一腳。先天或遺傳的因素可以在演變成負面的情緒之前,來影響忍耐的極限,模仿父母或周遭人物,也會決定一個人對某些事件或情緒如何反應,你的社會環境則會使你暴露在潛伏的習慣性的行為裡,加強它們對你的吸引。舉一個例子,假如一個女孩從來不曾得到過父愛,可能終其一生會在毀壞性的男性關係裡去找尋她所沒有得到的父愛,但是這些男人都無法取代她的父親,她的找尋只會給她帶來更多的麻煩與不幸,找尋愛就成了她的慣性行為,一個糾纏她的癮。
其次:一個非份、不應當有的需求,一定會形成一個『壓力』,造成失衡而非要藉著某一些行為來消除,一旦向這些行為『投降』,就落入沉迷與上癮的圈套。

第三方面:
向這些行為『投降』,壓力就獲得了放鬆,接下來就拒絕承認壓力是在有了那些行為之後才放鬆的,在某些上癮的案例裡,壓力獲得鬆弛很可能來自內心深處。一面要去滿足或減少那些非份之需求,另一面又對自 己所選擇的行為硬不承認。
請注意,我不是單單的說上癮的人硬不承認他〈她〉們的上癮行為,還有更多的上癮是因為硬不承認用那些用來鬆弛壓力的行為,就發明了許許多多合理化的說詞,『我之所以收集銅錢,因為那是項好投資。』,『我之所以愛賭博,是因為買樂透彩票可使學校及下一代受益。』,『我之所以賣命工作,是為了要我的孩子能有比我更好的童年起步。』所有的理由可以編成一本上癮藉口的百科全書。
在沉迷與上癮的行為裡,否認與成癮行為之間的關係極為密切,所以否認它本身與隨後衍生的理論解釋等等,都是上癮的最佳證據。

第四方面:
一旦沉迷與上癮的行為形成以後,壓力又會重現,鬆弛壓力在沉迷與上癮的行為裡,就好像他們的快感一樣,只是短暫的,最終總是無法得到滿足,並且遲早那些無法承受的人生遭遇又再度浮上台面,接著壓力又接踵而來,又再形成另一個行為,如此環環相扣而斷不了。

沉迷與上癮行為的導火線  
沉迷與上癮形成過程的背後暗藏了兩個導火線,追求刺激與鬆弛壓力,每每會被一些特別的小事『觸發』,我們可以把這些稱為沉迷與上癮行為的『導火線』,是情緒所帶出來成癮的循環。它們因人而異,也因不同性質的沉迷與上癮而不同,所以這些導火線可以尋根回溯到童年,以下是幾個最普遍的導火線例子:
* 憂慮
* 孤獨
* 無聊
* 危機
* 不當的性需求
* 自私的需求
還有很多其它沉迷與上癮行為的導火線,事實上任何可以威脅到失敗
、被摒棄或遺棄,都會促成一個上癮的循環,除此之外,個性的消極情緒
、優柔寡斷以及依賴性等等,都是有力的沉迷上癮導火線。

砍斷需求的循環
一個沉迷與上癮的過程一旦開始以後,如何破解,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但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以下就是幾點建議:
第一、沉迷上癮的那個人必須先要認清,自己的癮是來自追求刺激,或鬆弛壓力,還是兩者均有,對自己沉迷上癮的程度愈了解,就愈有可能克服它。
第二、如果沉迷上癮主要的是為了追求刺激,就應該集中注意在一些『普通』而非刺激的事上來追求滿足,需要學習如何在平凡的小事上加添生活情趣,學會如何知足常樂。
第三、需要鬆弛壓力的人需要更認清使他們痛苦的情緒,並了解這些情緒是如何導致沉迷上癮的,目的是教導如何正面面對痛苦,此外,否認是十分強而有力的,所以沉迷上癮的那個人必須要加強他們對否認的傾向要更為了解,解除它的誤導、它的混淆不清,以及它的逃離現實,如是身為至友,甚至是配偶,更要提供最誠懇的建言,或設立一個由一群好朋友組成的小組,與他們傾訴你的壓力。
第四、沉迷上癮的那個人,必須留意那些使人興奮並會引起上癮行為的導火線,成功地做到這一點,可以避開那個導火線。
第五、沉迷上癮的那個人必須找到一個回應導火線的另類作法,也就是說學會如何以一個健康的方式來應付那些不健康的需求。
第六、作父母親的必須要知道如何教導有此傾向的子女,我們都知道酗酒者的子女很可變成酗酒的人,部份的理由是因為他們生長的環境,和他們父母所作的榜樣,此外,工作狂、購物狂、賭徒、等等的子女也大致一樣,因為子女有樣學樣,所以許多隱性的沉迷與上癮就如此代代相傳。由於大多數的沉迷與上癮是自生命中的快感或痛苦所發出的〈由追求刺激或鬆弛壓力而起〉,作父母親的必須肩負起塑造子女健康生命的重任,教導子女如何作個向上的人,而不是追求刺激的人,這並不難,只要少許的預備,一些耐性,以及許多的以身作則。
第七、最後,沉迷上癮的人,必須尋求屬靈以及心理的醫治,因為沉迷與上癮是一個極為複雜的主題,涉及一個人的身、心、靈,受癮轄制愈久,它的侵害就愈深,我深信也一定需要上帝的幫助,祂會直接以奇蹟,或間接以其它自然療法治好你。(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