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維仁

人往往不願輕易放過心中的憤恨。有位婦人恨了她的丈夫十幾年,因為在她首次分娩之日,她丈夫還到外面釣魚。十多年來,無論他如何道歉、彌補,她仍記恨在心,白白浪費了許多兩人可以共享的美好時光。不願輕易「放過」 別人,而長久懷怒,到最後真正吃虧的還是自己。

還有一位青年,恨極了他的母親,因母親在改嫁後,把他留在孤兒院。後來母親回來找他,這位青年卻始終不願認她。更常見的,是在婚姻關係中,有一方曾經不忠,後來雖痛改前非,另一方卻不肯放下自己心中的恨意,不是經常舊事重提,想引起犯錯一方的罪惡感(事實上卻常引起反感),就是以收回自己的感情作為懲罰,使雙方都生活在感情的冰窖中,沒離婚是因為道德風俗的約束,否則就是已經「習慣」了一起生活。

這類長久懷恨的人,常會說自己身不由己,就是無法釋懷。從表面上來看,他們的確有很好的理由長久地懷恨下去,其實,我們想要怨恨別人之時,都可以輕易地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

不願原諒別人的三種原因
人往往不是「不能」忘懷仇恨,而是「不願」。人的天性中有許多弱點,其中一個最原始、最強烈的傾向,就是記恨與報復的衝動。

我們不願輕易原諒別人常是有理由的,因為存著記恨與報復的心理,可以給予當事人下列三種「好處」:

1. 代罪羔羊:
當我們怨恨別人,把所有的醜惡和過錯都推到別人身上時,我們就不用面對自己的醜惡,也不用為變得一團糟的現狀負責。仇恨可以帶給人虛假的安全感,心裡塞滿了恨就變得較不空虛,也不用面對赤裸的自我而產生焦慮。同時很不幸地,仇恨也帶給人力量,使人誤以為自己是個強者,可以操縱周圍的一切。然而,在報仇雪恨之後,我們卻又無所適從,迷失在極度的空虛之中。

心理上愈沒安全感的人,愈不喜歡自己。愈不能接納自己的人,愈無法原諒別人。

2. 玩「可憐的我」的遊戲:
當我們扮演「無辜的受害者」角色時,愈顯得心碎、氣憤,愈能得到第三者的同情。第三者若因此而站在我們這一邊,紛紛指責「迫害者」(表面上的「壞人」)時,我們便覺得「大快人心」。

3. 奪權妙方:
當「迫害者」(例如離棄的一方,或是不忠的一方)看到「受害者」心中受到重創而大發「義憤」時,可能會開始退讓,想息事寧人。我們表現得愈痛苦、愈悲憤,把自己搞得慘兮兮,對方便可能產生罪惡感,覺得良心不安。對方因我們的「義憤」,潛意識中受暗示,以為全是他的錯時,就可能會想辦法彌補、道歉,同時繼續苦待自己,對方便愈覺心裡不安,而愈不計一切想補償……如此循環下去,對方愈陷愈深,「受害者」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中就愈佔上風,愈能操縱對方。

長久懷恨,雖有上述短暫的好處,然而從長遠的觀點來看,是非常傷害自己的。不願饒恕的人,常自傲的覺得自己是世上最重要的人,別人都「該」對自己好;覺得自己不該受到任何批評、挫折或是打擊。同時他們也很自卑,不喜歡自己,也不能接納自己。他們看到「別人眼中有刺」,卻忘了「自己眼中有樑木」。

不肯「便宜對方」的結果,往往使自己的心靈長期囚禁在酸苦、怨毒的精神牢獄中,飽受折磨,失去了得到新生、幸福的機會。

用勇氣戰勝心中的仇恨
人記恨和諉過的天性,像是一種瘟疫,會蔓延傳染。從事心理治療時,我們常發現,在喜歡找尋「代罪羔羊」的家庭裡,子女們長大後,一個個都變成了「推諉」的「高手」。他們很會記恨、責怪別人,然而每個人都害怕被人冤枉。除非這些人在為人父母之前,得到一些治療,幫助他們跳出這套「家傳」的行為模式,不然他們的下一代可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比他們會更會自我「防衛」,更會怪罪他人。

人性中報復與攻擊的衝動更具有傳染性。印度民族運動領袖甘地,終其一生倡導著一個偉大的訊息;仇恨只會引發更多的仇恨,冤冤相報永不會止息;若想要以暴制暴,終將導致毀滅。戰勝自己心中的仇恨,需要很大的勇氣。唯有學習寬恕、仁愛,克服天性中乖戾的一面,才能得到幸福。

當離婚的傷痛導致憤怒時,有些人會陷入以下這種心態:「我很重要,所以世上不該有任何人批評我、傷害我。你是什麼人,竟敢讓我痛苦,我要報復。我不快樂,你也休想得到快樂。我要懲罰你,即使毀了自己也在所不惜。反正我本來就不喜歡自己,毀了更好。只要能看到你毀了,我就痛快……。」人可以選擇以上這種思想,不斷地增強恨意,任由人類最原始的衝動毀滅一切。反之,也可以選擇較成熟的思想,以無比的勇氣去戰勝心中的仇恨。

世人所嚐到的冤屈、陷害、嘲笑、被踐踏、被眾人叛離、被親人出賣的滋味,鮮少比得上耶穌被釘十字架前所遭受的苦痛、羞辱。祂被人百般蹂躪,卻不叫屈,也不抗辯,倒以無比的愛心與勇氣,默默地承受一切,戰勝了人的罪性,為全人類樹立了偉大的榜樣。

只要願意,我們可以選擇下面這個想法:「對方雖做了許多令我傷心的事,但我自己也犯了不少錯誤。對方不成熟,有許多缺點,然而我也不完美。現在既然發生這件不幸的事,我要學習不怪罪別人,勇敢地接受事實,結束這幕戲。我要從失敗中學教訓,開始新的人生旅程。我也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努力讓自己再快樂起來。」

能選擇後面這種成熟的思想,就能跨越離婚調適中最重要的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