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維仁

我認為「交友」是婚變調適中最重要的一個任務。

由已婚回復到單身的身分,在生活上要做很多的調適。幾乎無可避免的,離婚後會失去一些老朋友,因而必須努力自己的支持系統,從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醫治自己的心靈創傷,為生活加添新的色彩與活力。

現在我從朋友分散的現象提供離婚者拓展人際支持網絡的實用方法。

許多研究報告都提到離婚後「朋友分散」的現象。根據哈瑟林頓(1977, 2002)的研究發現,許多已婚的朋友,在友人剛離婚的兩個月內,仍會與他們保持交往,但是過了這段時日後,就逐漸與離婚者疏遠。

離婚後一些老朋友變得疏遠,是件令人難過的事。然而,當我們明瞭造成這種現象的一些原因之後,也許我們較能泰然處之,並且學習使一些還願意與我們交往的朋友,變成更好的知己。

為何朋友也疏遠了?
通常,離婚後朋友變得疏遠有下列五個原因:

1. 朋友會選擇支持較同情的一方:離了婚後,夫妻兩人從前的朋友,很難「公平」地與雙方都維持同等質量的關係,時間一久,更是無法不「厚此薄?」。通常較同情女方的一些朋友會支持她,而漸漸與男方疏遠,反之亦然。因此,雙方難免都會失去一些老朋友。

2. 生活型態改變:未離婚前,兩人所交往的朋友,大都是已婚者。當離婚者回復單身的生活型態之後,所關心的生活問題、時間的分配、有興趣的事物,逐漸地與已婚者不太一樣。單身者可能覺得自己較難融入已婚朋友的生活或社交圈,此時,除非雙方都願意下工夫維繫友情,投資時間繼續發展共同興趣,不然雙方將自然而然地日益疏遠。

3. 離婚者帶給某些已婚朋友心理威脅:對於某些婚姻也有問題的朋友來說,離婚者婚姻的破裂,造成他們精神的威脅。繼續與離婚者交往,等於不斷提醒自己婚姻破裂的可能性。由於不願「想到」自己婚姻破裂的危機,避免這種不愉快的感覺,他們對離婚者日漸「敬而遠之」。

離婚者回復單身的身分後,無形中又成為可能的「性愛對象」,對自己婚姻沒信心的人,會擔心這位「新單身者」勾引或搶奪自己的配偶。

4. 離婚者的悲悽可能會嚇走一些朋友:有些人格較不成熟的朋友,只能同歡樂而不能共患難。當他們與離婚者相處無法得到快樂時,便悄悄地逃避這種不愉快的經驗。幸好,並非所有的朋友都如此幼稚無情,仍有許多人願意在離婚者痛苦之時,陪伴他們度過危機。可是當他們與離婚者在一起時,常不知該說些什麼話。若提及有關離婚的事,恐怕惹離婚者傷心;若心存顧忌,故意不提傷心往事,只聊些無關痛癢的話題,又常使氣氛變得更僵,讓雙方都緊張,不知所措。也有一些朋友,為了怕造成這種尷尬的情況而逃避離婚者。

其實,在這種情況下,雙方最好能打開天窗說亮話,是真正的朋友便不需顧忌太多,存心善良但用詞不當,也常能得到離婚者的諒解。離婚者可以向來訪而有交情的朋友直言所需,例如:「我現在只需要你安靜地陪著我,請暫時不要勸我或開導我。你做你愛做的事,我做我的事,你的友情和陪伴就是我最大的安慰……。」離婚者也可以告訴朋友:「不用擔心你的言詞或舉動會觸犯我,若你真的使我難過,或我不願你做什麼或說什麼時,我會坦白地告訴你。」   離婚者與朋友相處時,應避免太自我中心,沈溺在自己哀傷的情裡。而應該要珍惜這份友情,體貼朋友的用心,對他們的關懷要「表達」感激之情。

同樣地,朋友們也以向離婚者坦白自己的動機,例如:「發生了這樣的事,我也很難過。我很想安慰你,真希望自己能做些什麼讓你快樂一點,但我不知該如何做才適合你的需要,請你告訴我……。」有時,安靜、善解人意地在旁陪伴,勝過千言萬語,一顆同情、了解的愛心,比任何貴重的禮物還寶貴。

當雙方能坦誠溝通時,許多不必要的困擾就自然會減少。

5. 離婚者自身的問題:離婚者在情感受挫之後,心理上可能變得過份敏感、多疑、誤會別人的言行舉止出於惡意;或是存著自暴自棄的「小媳婦」心理,「認定」所有的人都不喜歡自己,不願繼續做自己的朋友。為了避免再被人拋棄,就先下手為強,主動「拋棄」了朋友,然後陷在自憐之中,將自己孤立起來,獨嘗「美麗的哀愁」。

有時,離婚者也會故意逃避一些婚姻美滿的朋友,因為相形之下,他們的快樂更顯出自己的不幸,刺傷自己的心,甚至使自己想起從前婚姻中美好的時刻,而更深刻地感受到目前的失敗……。

這種心理十分不成熟,離婚者應學習為自己負責,不找藉口,不怪罪別人,努力去克服自身的問題。切記,只要離婚者不逃避別人,願意花時間、精力,努力與老朋友保持關係,相信大部份的朋友都會繼續與離婚者來往。

珍惜真正的朋友
離婚後,「朋友分散」是普遍的現象,離婚者應作好心理準備,當失去一些朋友時,不必太傷心。經過了配偶的叛離和排斥,都還能生存下來,現在這些打擊算不了什麼。何況,「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離婚可以去蕪存菁地篩選朋友。疏遠了的人,也許不值得懷念;願意繼續關心自己的,才是真正的朋友,值得好好珍惜。 本文節錄自黃維仁博士所著“窗外依然有藍天”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