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ny Huerta / 清心 / 珍珍 修編

好多次,當父母發現他們的孩子在看色情刊物時請我幫助。他們會問:「我該怎麼辦啊?」「我該如何面對我的女兒?」「我該怎麼和我兒子談這個事情?」……我還記得曾接到一對絕望的父母打來的電話,因為他們發現九歲的女兒正在偷偷地登錄電腦瀏覽色情網頁。在他們看來這只是男孩子做的事情,而且一個九歲的孩子怎麼可能對此感興趣呢?而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一天她偶然打開了一個跳出來的廣告,由此入口進入了色情網頁。類似的事情很多父母都經歷過。

首先,不要緊張,並花一些時間來思想(編者註:如果你有信仰,可以禱告)!我知道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作為父母,怎麼可能不緊張?我懂這些。我也有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一樣,性文化也正吸引著他們的注意力。我多希望他們對性的好奇心能一直保持沉默,直到結婚的時候奇蹟般地出現。這不是很美好嗎?但是現實並不是這樣的。孩子們需要明白性是美好的,但不要被吸引陷入幻想中,甚至上癮。我曾輔導那些陷入色情和強迫性的性幻想中的男孩和女孩們。讓我向你們保證他們能夠找到自由,特別是當他們了解性的原本美好用意的時候。

首先,孩子們需要恩典,然後是界限,之後是有意識的關於愛、尊重和感恩的對話。孩子們也會從學習如何明智面對這個性消費的文化而受益。從根本上來說,孩子們需要父母成為具有親子技巧的家長。如果恩典是第一步,那麼它是什麼?這意味著用理解和愛來面對所發生的情況。男孩和女孩們拼命地尋求著歸屬感、被愛、被珍惜,並去感受著自己的正常、感受自己擅長的某些事情,也希望被需要。這些其實是色情媒體及性幻想正努力冒充的恐怖暗潮。雖然首次接觸到色情網絡、性愛圖片和幻想多發生在人生佷早期的時候,但是通常青少年更容易上癮,並且否定這是個問題。

「否認」告訴我們什麼?

在青少年時期,大腦的發展是容易被色情所折磨的。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看性感露骨的圖片能改變大腦組織和人的個性。對自己和對他人的不誠實是大腦變化的第一個跡象。雖然沉迷者很少意識到這一點,但是色情媒體已經破壞了他們的真誠。讓我們看個例子吧!一個我輔導的年輕人說他很難和有吸引力的女性交往,相反的,對於那些沒有吸引力的女性就沒有問題。他發現使用色情導致他只關注一個女人能給他什麼。他更關注那些有魅力的女人,因為他想要和她們發生性關係,即使是不認識的。他不關心那些沒有吸引力的女人,也不關心她們想什麼。

色情的使用會導致青少年心靈分裂,使他們從之前的樣子及將來想要成為的自己中分離出來。持續不斷的偽裝之後,自己被困在其中,漸漸地就發展為完全地否認。這就如聖經中《撒母耳記下》11章中大衛追求拔示巴一樣。大衛完全否認自己的行為,如個瞎子一樣,拿單不得不用一個比喻來讓他醒悟過來。

以恩典和真理面對否認的態度是讓孩子步入自由的第一步,幫助他們面對真理,並一同建立健康的、積極的方法。對於以真理和恩典的應對做以下幾點的說明:

    • 色情不僅僅是裸體照片。它可能是從電視或是報紙上的內衣廣告開始,也可能是從朋友講的黃色笑話開始、一段性幻想的小說、同伴對性的談論、網上的一段有性暗示的影片,或者是在電影中看到的一段場景,這些都有可能成為開始。
    • 大腦可以改變我們,也可以被改變。色情真的可以改變大腦,使它麻木,甚至改變人的個性。
    • 人類天生就會對快樂做出反應。其實,獎勵機制已經深刻在大腦組織中了。
    • 「選擇」創造方向。從大腦中將性感露骨的圖片擦掉幾乎是不可能的,它只會想要的越來越多。我告訴孩子們:你不能強制從大腦中抹去這些東西。你的大腦中的快樂和獎勵迴路會對你所選擇的東西進行反應。它取決於你這位決策者所接受和提供的經驗來做出回應。
    • 當色情存在的時候,就失去了自由。一個色情用戶開始失去的第一個自由就是思考能力,因為大腦已經被化學反應接管了。他被個人需要所消耗,只關注在自我享樂中,或是為著下一次「點擊」而活著。色情影響不能讓人成長,只會妨礙人的成熟。
    • 真正堅定穩固的愛需要訓練、實習和感恩的心。色情上癮降低了健康婚姻關係成功的可能性。
    • 色情製造了需求和渴望。色情用戶發展出一種想法,就是性是一種「權利」而不是愛的結合的美好契機。結果造成對美好的性—這份禮物的不感恩,心中充滿不滿足、比較和個人需求。
    • 色情造成使用者的一個思想轉換,他們變成了消費別人的人,而不是發展真實、真誠關係。

如果那是你的妹妹呢?

我前面提到的那個只對有吸引力的女性有反應的年輕男子,有一種持續的性飢渴,他也想將來會結婚,非常愛他的妹妹和媽媽,作為多年的基督徒,也想從色情的控制中得自由,從而恢復與神美好的關係。隨著色情的欺騙成為了他的現實之後,他漸漸地將神和人都推開了,他感到越來越沮喪。後來,一個想法使他的眼睛被打開了,就是當他想到如果其他人也以類似的方式看待他的媽媽或妹妹時。透過學習自律,他決定試著去愛和關心女人。

這個年輕人就像其他陷入性愛、罪惡和幻想中的男女一樣,想要找到愛,但是卻很難管理自己的性慾。自我控制是困難的,這需要很多操練,需要有一個目標。當一個人不斷操練時,自律就會越自然和正常。這個年輕人盡力去真正地關心與他交往的女人。當他追求一段真實的與人的關係時(編者註:作者提到的這位年輕人也在自己的信仰上追求成長),色情就變得越來越不那麼吸引人,也讓他覺得噁心。而當這位年輕人不追求真實關係的時候,他感到很容易被色情、喜怒無常和抑鬱所誘惑。

採取措施是家庭的責任

醫治是從你的孩子決定與他/她的色情問題進行鬥爭,並追究陷入其中的根本原因時開始的。但是憤怒的衝突是無濟於事的。重要的是去了解他們正在尋求什麼,或是為什麼而掙扎。他們在管理性興奮、壓力、沮喪、好奇心或是同儕壓力方面是否有困難?他們在逃避什麼?他們想要被什麼感覺麻木?當他們委身於一個可以信任的支持系統中(比如家庭、朋友、牧者或是他們的輔導)的時候,改變、成長和醫治才最有效和持久的。在《美國心理學雜誌》2017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當青少年有以下兩種條件的時候,他們很少會以自我破壞或有問題的方式使用網路:堅固的信仰以及與父母堅固的關係

讓孩子們知道你愛他們,並希望他們得到自由。你希望他們經歷深入而完全的愛和關係。堅固的信仰意味著透過讀經和禱告使他們的靈性成長,並與他們的同伴相連。父母自己應當樹立建立穩固關係和信仰的榜樣。作為一家人你們都做些什麼呢?你們花時間在一起嗎?你們能除去外部的干擾而一起出去散步、玩耍嗎?一起用餐、談笑,一起做家事嗎?我建議用愛的五種語言的內容學習用更獨特的方式相處和表達對彼此的愛。

開口之前檢討你的情緒

在你和孩子對話的時候,請記得從色情脫離得自由是你的目標。可能你充滿了氣憤和懼怕,但是這些只會讓對話變得更糟糕。有些父母會爆發,有些會採取極端的方式。這種傾向只會帶來防衛心,而最好的是有一個開誠佈公談論有關健康的性,以及為何這是很重要的對話。這是你們應該預備的對話,這時候,請記住下面這些要做和不要做的事情:

要做

    • 透過問問題了解發生了什麼、了解什麼驅使他們有這樣的渴望。
    • 向孩子保證你是站在他們那邊的,想要給他們最好的。包括裝網路過濾器或是設置一些權限。
    • 敞開地討論健康的性,並為婚姻中的性立下一個願景。
    • 和他們一起為他們的自由的愛和清晰的方向禱告(編者註:未曾禱告過的你,不妨把禱告當作是給孩子的祝福話語),願將來遇到自己的配偶並彼此相愛。
    • 幫助他們明白重新開始的美好。
    • 幫助他們知道性只是愛的三個主要因素(委身、激情和親密感)的一部份。激情通常最先開始,也最容易消退。
    • 幫助你的孩子明白性是促發我們追求長久且甜蜜的關係的驅力,而不是消費(亦即一個人給予,另外一個人索取)。

不要做

    • 緊張:要相信在人們的破碎和不完美中仍有美好的工作。懊悔的心可能是一次美妙的轉折點和成長成熟的機會。
    • 訓話:重要的是給予理解和指導。目的乃是和你的孩子建立關係。這個時候是最好的機會和他們談一下關於健康而滿足的性、關係、同理心、同情心和情感連結的話題。
    • 羞辱:有的時候因為懼怕,我們想用恐嚇的方式讓他們停下來。可是,他們需要安心、界限,需要理解和傾聽他們的大人。他們需要知道這不是控制,或者自己是壞孩子。這其中有很多利害關係,我們都該從這當中去認識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提高你的嗓門,或是大吼、憤怒並沒有用,只會製造更多的隔離和切割。在你的孩子需要指導和理解的時候,大吼只會產生更多的壓力。幫助他們看到同理心。首先,在你自己的部份要做好榜樣。然後向他們解釋那些參與色情媒體的人也是珍貴有價值的,他們可能是母親、父親、妻子、丈夫、兄弟姊妹。他們也是人,但是許多人被迫進入這個行業。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可能正與抑鬱鬥爭,他們經歷著空虛,可能只是為了掙錢、生存或被接納而做這些,所以他們需要更多的禱告和愛。

繼續往前

在色情媒體的世界中有真正的平安嗎?(不妨一起閱讀《以賽亞書》26章討論真正完全的平安的意義。)激情和吸引力是浪漫愛情的重要因素,但是卻因為幻想、色情導致委身這個保持婚姻的唯一事情被無數次破壞。婚姻是從三個方面得到燃料的:激情、委身和親密關係。我總是聽到20多歲的人告訴我說他們因為害怕離婚而不想結婚或推遲結婚。他們住在一起,假設這能讓他們免受傷害,這是一種消費者心態文化創造出來的—讓我先試一下,看看我是否喜歡……。愛的經濟是需要付出承諾的汗水和風險,加上刻意而謙卑經營的親密感,再配合專一、忠貞的激情。這才是孩子們可以努力探索的深層情感連結的秘訣。

 

2019 Focus on the Family. All rights reserved. Used with permission.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www.focusonthefam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