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ctor Parachin 著 ■ 周明儀 譯

開學的第一天,湯老師對班上五年級的小朋友撒了一個謊。她說她絕不對任何小朋友有所偏心。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歪歪斜斜坐在前排的,是個名叫史泰德的小男孩……。
泰德四年級的時候,湯老師便注意到他了。他老和其他孩子玩不來,衣服髒髒皺皺地,好像也從來沒洗過澡似的,實在是個不討人喜歡的孩子。湯老師只要一看到他的作業,幾乎可以閉上眼睛,想也不用想地打個大“×”,然後畫上一個大“F”(不及格)記號。

懸殊的記錄
學校要求每一位老師檢閱學生過去的學習記錄。湯老師把泰德的成績單留到最後才看。只不過看完了泰德的學習記錄,湯老師大大地吃了一驚!
泰德一年級的老師寫道:聰明活潑,成績好,有禮貌,討人喜愛。
二年級老師的評語是:功課好,人緣好,可惜母親病重,家庭生活壓力大,使他憂愁。
三年級的老師這麼說:母親病故,父親冷漠,泰德學習努力,但需要極大的關心及輔導。
四年級:學習興趣低落,不擅交友,經常在課堂上打瞌睡。
現在,湯老師終於明白泰德的問題所在。想到自己對這孩子的偏見,湯老師覺得十分羞愧。聖誕節前,學生們給老師的禮物,不是用耀眼的緞帶綁著,便是漂亮的包裝紙包著,只有泰德的禮物, 塞在一個黃黃皺皺的紙袋裡。湯老師在全班小朋友面前打開泰德的禮物。當大家看到老師打開的,是一條缺了好幾個珠子的手鍊及一瓶用掉了大半瓶的香水,小朋友們全笑得前俯後仰,直到湯老師正經八百地戴上手鍊,又在手腕上輕輕抹上幾滴香水,並且稱讚泰德的禮物很特別,小朋友們的笑聲才漸漸壓低了下來。
放學之後,泰德特意留下來,他對湯老師說:「老師,妳今天聞起來和我的媽媽從前的味道一模一樣。」等到所有的學生都離開了之後,湯老師在教室裡哭了至少一個鐘頭。

教「人」的老師
從那天起,湯老師不再只教書了,她開始教學生。她尤其注意小泰德。湯老師多花一點時間在泰德身上,泰德的心思便多專注一點,湯老師多鼓勵泰德一下,泰德的反應便又更快些。一學年下來,泰德成了全班最聰明,功課最好的學生。湯老師雖然告訴全班小朋友她絕不偏心,但是不知不覺中,泰德早已成為湯老師心中最受關注的學生了。
一年之後,湯老師在辦公室門縫裡看到一張泰德塞給她的小紙條:「湯老師,妳是我一生中遇過最好的老師。」
六年之後,湯老師收到了泰德的一封信:「湯老師,我今年就要從高中畢業了,我是全班的第三名。您仍舊是我一生中所遇過最好的老師。」
又過了四年,泰德捎了封信給湯老師,告訴她生活雖有壓力,但他決心要完成學業。今年他將以第一名成績從大學畢業。泰德說:「湯老師,您還是我最喜歡的老師。」
時光匆匆,轉眼又是另一個四年,泰德的下一封信寫著:「大學畢業之後,我決定再繼續深造。湯老師,您仍是我心中最敬愛的老師。」這一回,泰德的署名長了一點,信尾的簽名是:「史泰德醫生。」
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湯老師在春天時又收到泰德的一封信,信上說他就快要結婚了。
泰德的父親兩年前病逝,泰德想徵得湯老師的同意,請她參加婚禮,並且,坐在婚禮中的父母席上。

學生的婚禮
當然沒問題!湯老師喜孜孜地同意了。猜猜湯老師做了什麼?婚禮上,她戴著多年前泰德給她的那個缺了好幾個珠子的手鍊,又擦了「聞起來像泰德媽媽」的香水。
泰德和老師互相擁抱,史泰德醫生在湯老師的耳邊說:「謝謝老師當年對我的信任,教我重拾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湯老師淚眼矇矓地說:「泰德,你錯了,你才是那個教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老師。教過你之後,我才真知道如何教學生呢!」
史泰德醫生現在在愛俄華首府Dos Moines市的愛俄華循道會醫院(Iowa Methodist)擔任癌症病房醫師。
看到許多泰德
這是個多麼感人肺腑,也是激勵人心的故事!世界上有多少泰德?他們在人生中遭遇各種無法預知也令他們措手不及的變故:親人重病或死亡、失業、失婚而導致成人及兒童都受波及的重大家庭及社會問題。他們人生的希望正隨著這些衝擊一點、一點的消失及黯淡了。
而湯老師在哪裡呢?這些受苦的人在各自的不幸遭遇中,誰來引導他們走過困難?誰在他們流淚時,安慰他們?誰在他們受嘲笑、被排擠時,伸出友誼的手?誰在他們徬徨、墮落的時候,鼓勵他們,讓他們可以被挽回,人生也為之改變?
你我都是湯老師!是的!因為我們無法眼睜睜看著這些不幸而漠然袖手,也無法聽見他們的呼聲而充耳不聞,儘管我們自己的生活忙碌,已讓人疲於奔命,普世經濟不景氣的陰影讓我們備感壓力,是否我們也能像湯老師一樣不只是負責任的工作,而且能分出一些深一層的眼光,去看到周遭的人內心的需要。他們的機會有時非常渺小,並且稍縱即逝,我們不能再等待!
這就是愛家努力地製作雜誌、廣播、各種節目和產品的動力,我們渴望看到許多個人及家庭在受到種種衝擊時被鼓勵、被安慰、被醫治、被重建。 我們看到許多泰德,請你和我們一起來成為湯老師吧!

(「The Power of Encouragement」Victor Parachin 著,周明儀譯。Used by permission from Focus on the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