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仁 著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成人婚姻愛情關係中最大的掙紮與最深的愛恨,大多與他們小時原生家庭中的依附型態有關。小時我們與親人互動 (或所見親人與親人間之互動)之種種情緒經驗,就像圖畫般一幅幅地被烙印在我們幼小的心靈中。這些外在的人際經驗,借著心理「內化」(Internalization) 的過程,逐漸在每人心中刻劃出他個人獨特之「人際心靈藍圖」(Relationship Mapping) 深深地影響到他將來會用何種行爲模式來與他人互動。
經過長期追蹤之後的心理實證研究發現,孩子在十八個月大時所呈現的依附型態,可以預測到他十八歲成年以後人際互動旳依附型態。爲什麽會如此呢?這與人腦的成長有關。
人腦的用進與廢退
每個人腦中大約有1,000億個腦神經細胞,而每個細胞與細胞間可以有一萬條聯機(注:一般人只用到10%的腦力,IQ之高低並非決定於細胞的數目,而是取決於細胞間聯機之多寡)。然而是什麽因素來決定那個細胞要和那群細胞相連?每串細胞間神經網絡聯機之先後次序又是如何?出生第一年時,幼兒神經細胞間之聯機增長極爲快速;奇妙的是,就像樹木若要長得茂盛則必需經過修剪一樣(例如每兩或三個枝子中剪掉一枝),上帝也使幼兒在生命第二年時,大腦自動進行修剪的工作,按著用進廢退的原則,常用的,聯機就愈來愈強,訊息傳遞的速度也愈來愈快。不用的,細胞間的聯機就愈來愈弱,漸漸退化。同樣的問題,什麽因素使某組細胞間的串連「用進」,而讓另一群細胞間的聯機「廢退」?現代的腦科學發現,這個至爲重要的因素,就是幼兒成長時周圍的環境,而幼兒情緒的腦能否健全成長,更取決於他身旁之人際互動。
俗語說「母子連心」,科學家則用尖端核磁共震掃描儀器 (fMRI) 來研究母子間之互動,發現母子腦與腦間,就像兩具以無線電相連的計算機一般能互相影響。母親臉上的種種神情,能「點亮」嬰兒「情緒之腦」中的相應部位,反之亦然。
嬰兒焦慮啼哭之時,母親適切的響應,例如溫柔的懷抱,或慈愛的笑容,能在嬰兒腦中有規則地建立某些特定的神經網絡聯機,幫助他疏導沖動的情緒,減少痛苦不安的感受。這套新建立的神經網絡聯機在母愛中不斷被重複、增強之後,能幫助嬰兒在將來又陷入焦慮狀態中時自我撫慰,較易安定下來。反之,當嬰兒不安哭泣,需要撫慰,父母卻對他怒吼,把他丟回床上時,可能會造成他腦中神經網絡聯機之「短路」,使他將來遇見挫折時難以舒導自己的情緒。
筆者曾親眼看見,一位被幼女哭聲激怒的父親,拿著滾燙呼叫的壺,威脅她不許再哭,幼女年紀極小,雖被嚇得臉色鐵青,卻很識時務地立刻遏止哭聲。當時未學心理,不知這類行爲對幼小心靈能有多大的破壞性,今日回顧此事,可以想象那小女孩腦中那部小計算機,很可能會因無法負荷這樣強烈的情緒刺激而産生「當機」(Shut-down, 計算機「死掉不動」的現象)。許多心理研究顯示,從小成長於暴力家庭被虐待,或長期在父母赤焰烽火沖突夾縫中生存的孩子,他們的腦細胞就好象煎炒過的雞蛋一樣,久而久之腦中聯機混亂,不但將來難以疏導情緒,容易産生注意力方面的問題,而且像隻驚弓之鳥,因無法分辨什麽樣的人際情境是安全的,什麽是危險的,而常常覺得草木皆兵,一直處於自我防衛的狀態之中,不能鬆懈下來。
經驗顯 基因隱
現代腦科學發現,小時的人際互動與情緒經驗,對一個人腦之成長有重大而持久之影響,難怪諾貝爾獎得主Eric Kendall要說:「經驗能改變遺傳基因之展現」,換句話說,內在遺傳因子固然重要,外在環境與經驗對人類行爲之發展,卻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例如,即使一個人先天帶著精神分裂的遺傳基因,他仍非常可能借著後天環境中充份的社會支持,加上他所學會處理生活壓力的技巧,而使這病態基因不得展現,一生不患精神分裂症,由此可見後天人際環境與情緒經驗的重要性。
人類心靈深處一個共同的呼喊是:「我值得被愛嗎?你可被信任嗎?我遇難需要你時,你會拋棄我還是會在旁保護我?」這是依附理論最關切的問題,也是人生中人人都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從嬰兒一出生,他已經開始從周圍的人身上收集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這孩子就能發展出「安全依附」「Secure Attachment」之心理狀態。例如,一個陷入哭泣不安狀態中的孩子,若能「經常」地(雖然不是每一次)與「一致」(重複)地得到父母「適切」的撫慰,他就能把鮮明的視覺圖像(例如母親慈祥的笑容),感官經驗與情緒感受(例如母親柔軟而溫暖的身體;在母懷中覺得安全,被疼愛之感受)一一借著心理內化的過程,漸次在他心中刻繪出安全依附之「人際心靈藍圖」。這「藍圖」(或「樣版」)就像是人際關係的DNA,告訴這孩子如何看自己(「我是蒙愛的」,「我是有價值的」),如何看別人(「人是善良的」),如何看世界(「這世界是安全的」),也告訴這孩子要用什麽樣的關係規則(「Relationship Rules」)來與人相處(例如:「可以大膽地信任」,「自己有需求時可以放心地要,別人有需求時可以慷慨地給」)。
從小看大
如果對上述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孩子就發展出「逃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焦慮型」(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或「紊亂型」(Disorganized) 等等不同之人際心靈藍圖。因著這些藉外在人際經驗在幼兒腦中定形之神經網絡,一個人在三歲時的依附型態,可以預測他十八歲以後與他人互動之關係模式。下一期讓我們更詳細地探討,這些依附型態可能會怎樣呈現在成人互動與親密關係之中。
作者介紹:黃維仁博士。芝加哥家庭心理診所專業雙語心理治療。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教授,從事臨床心理治療、督導、訓練與教學工作。Focus on the Family國際講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