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維仁

有效治療的四個要素
一、治療者能與個案建立安全、良好的關係,取得個案的信任。
雙方必須先有意義的連結,治療者要無條件的接納與支持對方,治療者的挑戰就是要讓對方成長、快樂,快樂並不是取決於個案外在的條件,而是他可以發揮與生俱來的價值(Core Value)。最好在治療初期就建立良好的關係。臨床實證指出,正性有效改變最重要的因素(約佔40%)是──求助者要有改變的動機。然而這部份並不是治療者可以掌控的,治療者要接受自然的後果盡力去撒好種、創造好的環境。
二、治療時保護個案,讓夫妻不會彼此傷害(身體、精神上)。
三、幫助夫妻兩人建立情緒上的安全性。讓夫妻在安全情境中說真心話,是很不容易的,必須有些訣竅和拿捏,才不致失控。
四、治療者要能看到夫妻雙方互動的過程與舞步,並讓兩人也察覺和學會溝通與解決問題的技巧。治療者要了解個案情緒與他們無法表達的內在掙扎和需求,使兩人在安全情境下暢所欲言、解決衝突,從而增加情緒上的安全性。 當人傷痛時通常會指控別人(Pain→Blame),人們常見的反應──強力反擊(fight)、逃避(flight)、僵在那裡,不知所措(freeze)及表面上屈服(submit)。疼痛+指控就會形成親密關係的殺手,而最重要的原則是讓對方的傷痛能夠浮現,同時能降低指控,關鍵仍是要接納和傾聽。刚才打错字了,你所的很对!!

實例分享與解說
播放的影片,是我在大陸中央電視台現場為一對夫妻進行婚姻治療的實例。大陸雖是共產國家,然而談到「愛」是沒有人會禁止的,我的治療理念來自聖經的價值觀。由於電視台的目的是增加收視率,但身為治療者是希望增加醫治性,不要讓這對夫妻彼此傷害,所以進行時有些困難。我將和大家討論裡面的情境和示範與說明我是如何治療的。
做婚姻治療時,我首先會問求助的夫妻希望達成的目標,幫他們把焦點集中到該成長的方向。當他們爭吵時,我會觀察他們互動的舞步,並適時介入,與個案建立關係,也從不羞辱個案。個案的行為與互動會挑起我們各種情緒和感受,這是很重要的資訊。治療者要不斷覺察自己,被個案挑起的情緒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對方,成為更有效的治療者。
當我們對個案產生某些假設或想法時,不要武斷認定必然如此,而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我推測這位妻子似乎在成長過程中受過傷害,也注意到這位妻子受傷的感受,並留意她是否觸及我的心理按鈕。當人有疼痛的情緒時,必須安撫與處理,我們一定要了解對方心中的感受,特效藥就是設身處地揣摩對方的感受,特別要注意他非語言的訊息,用話語標明對方的情緒。會自殘、傷害自己的人,往往是依附關係受創,內在有個受傷的小孩。

治療的建議與重點
在進行婚姻治療時,基本上不可選邊站,這樣會失去另一方的合作,以致無法修護他們的關係。當人不知如何以語言描述自己的情緒時,不妨使用語言圖像(Word Picture,一種溝通技巧),它可超越理性防衛,直接觸摸到對方的心,治療者要協助標明兩人之間的善意。
許多美國的治療者會儘量挑動求助者的情緒,但我以為過度挑動情緒會讓東方人覺得不安全。這時婚姻教育便是最好的工具,情緒激昂混亂時,可以用故事、例子,幫助個案發展新的領悟,花時間誘導,取得對方信任後,就能更深入的情緒探索。
為了阻止兩人吵得不可開交,我個別與兩人對話,將個案心中的話用正向的話語表達出來,這種技巧我稱為「乾洗」,可以去除毒素,傳遞對方真正的心聲。
許多人以為學深度、動態心理學就是任何問題都要回溯到原生家庭,但是我抱持的理念是,探索原生家庭的確能幫助我們了解對方的背景,可是若求助者現今的人際關係沒問題,大概就不必回溯原生家庭。除非是在人際關係或親密關係中一直碰到瓶頸,無法跳脫,則探討原生家庭的問題,可能會很有幫助。
這對夫妻在婚姻中需要處理的有三項:
1.有效解決衝突,學習對話技巧;
2.刻意經營友情,學習用愛的語言,建立親密感;
3.處理過去的創傷,要進行心靈醫治。

我再度重申,治療過程中絕對不要羞辱個案,而是要了解對方的感受、痛處,努力標明他的感受,並讓對方知道自己並不是怪到無藥可救,藉由學習便會更好,給予求助者盼望。
一般的婚姻治療我通常會先進行溝通技巧訓練,但這個個案比較特殊,我選擇先處理創傷部份。過去受了很多傷的人,往往會特別疼惜可憐的人,因此,我讓個案看見自己疼惜別人,以及內在值得驕傲之處(基本價值),增加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提醒個案要為自己的幸福、快樂負責,不輕易把權力交給別人,發現他是值得被愛、是有價值的人。要看得起自己,就是要做自己引以為傲的事,發揮與生俱來的價值(Core Value)。可以將個人引以為傲的事列出清單,在醫治過程中常回想這些部份。痛其實是一個指標、信號,讓人可以發現並面對問題。
我建議這對夫妻要做以下三件事:
1.多一份善意,體貼別人,珍惜別人的努力;
2.兩人一起去做過去交往時,雙方都喜歡做的事;
3.思想生命中的恩人,向他們致謝。當我們願意關心別人時,人性會昇華和得到醫治。
治療時若遭逢對方抗阻,治療者切莫和個案處於對立狀態,乃要讓對方發覺自身的內在衝突;既想改變又不想改變,在一旁輔助。增加個案力量才能對抗傷痛。活在愛中的秘訣就是懂得數算恩典。人同時需要親密與空間,兩者之間需要保持平衡。

(本文摘自黃維仁博士的「了解中有醫治」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