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大衛
我發現香煙與我作伴十年的結果,是讓自己陷入如此不可思議的困境中,很顯然地,我應該正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了…我希望有一天我能掌控自己的習慣,而不再讓習慣來掌控我。
自從三年前我開始戒煙以來,斷斷續續多少次總沒戒成,就像輸了球賽的世足杯代表隊一樣,總缺那臨門一腳。因為我屢戒屢敗,親友熱切的期待逐漸落空,從為我打氣到如今的不再寄予同情,真是每下愈況。不久前,我還常提醒朋友,“我戒煙了。”這時候朋友眼中會閃過一絲希望的亮光,但是當他們問我,“戒多久了?”我回答,“今天早上開始的。”他們就不置可否地咕嚕一聲做為回應。最後我決定再也不提這件事,等我成功之後,他們自然就會注意到了。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一個古代羅馬斯多亞哲士,完全以人的意志力克服所有來自外界的誘惑,可是維持不了多久,我的煙癮就又犯了。
徘徊在兩難之間
換句話說,我變成一個慣性戒煙者,抽煙與否得視日期和時辰而定。和以前一天一包煙的習慣、以及從不想戒煙的情況相比,我覺得處在戒與不戒之間是更糟的情形。從前我想戒煙的時候,至少我還知道自己對香煙的需求。但是當我變成一個慣性戒煙者時,香煙對我仍然有強烈的的吸引力,可是我卻拼命否認這個事實,這是何等的折磨與煎熬,於是我又後悔戒煙的決定,就這樣週而復始地,我不斷徘徊在兩難之間。馬丁阿米斯的小說The Information中的理查圖爾認為抽煙是一種會讓人越來越上癮的事,即使成天到晚一根接一根地抽,也總滿足不了心裏對尼古丁的需求。我發現香煙與我作伴十年的結果,是讓自己陷入如此不可思議的困境中,很顯然地,我應該正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了。
掌控自己的習慣
眾所周知,法國巴黎是世界煙草大本營,無數的美國觀光客就是在那兒變成癮君子的,而我竟然會選擇當我必須在巴黎多逗留一陣子的時候實施戒煙。其實這也正是我決定在當地戒煙的原因,我為自己構思了一個戒除煙癮的實驗。倘若我能在法國戒煙成功,那麼我就證明一向所持的觀點是對的∶我能掌控自己的習慣。這個實驗在短期內發揮了作用,藉助於Nicorette(歐洲的售價是美國的半價,商人顯然了解人們不會在一個把抽煙視為社交生活的環境裏,用高價購買替代香煙的口香糖。)結果我兩個月沒碰過一根香煙,創下我十七年以來的最高記錄。這是個挑戰性頗高的實驗,時間愈久,我中箭落馬的機會就愈大。更糟的是我發現自己在不想抽煙時,卻找各種可以抽煙的機會。譬如,我專找那些店面很小但生意卻很好的咖啡館,我用閱讀做晃子,在店裏坐上幾個鐘頭。這是我的另一個實驗,因為流連在那裏的人都是人手一煙,我試圖說服自己,必須習慣這樣的環境。但是一段時日之後,我無法再自欺欺人,我之所以常待在咖啡館的事實真相乃是∶我已經變成必須靠別人抽煙的習慣來滿足我內心對香煙的需求,每天費時又費錢地讓我的肺裝滿別人的二手煙。當我頓悟之後,我又故態復萌。
難以填補的空虛
從法國返美後,我戒煙不下於十次,可說完全是巴黎經驗模式的一再重複。通常會有一到兩個星期出現身體不適的徵兆∶無法專心的狀態(這是很難用文字表達清楚的情形),情緒不安,疲倦,過度敏感而導致情緒失控,失眠,即使睡著也夢到抽煙、彷彿是彌補白天沒抽煙的遺憾。當我終於(或假如)熬到第三週,就會發現這些不適的現象逐漸消失。然而,不幸的是,另外一種感覺取代了這些身體上的不適。其實這個感覺是從戒煙第一天早上就開始了──那是一種因為沒有抽煙而引起的空虛感。
對從未有過這類經驗的人來說,這是非常難理解的一件事。我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釋,或許比較容易了解:一個癮君子抽煙的動作是伴隨他成長的一種行為,從他青春期開始,每天至少重複20次相同的手勢。長久下來,這個從點煙到吞雲吐霧的動作漸漸會融入抽煙者的個性中。它和日常生活中其它的手勢一樣,變成和外界相連結的一種方式。癮君子一旦戒了煙,這個和外界相連結的方式立即產生劇變,他會時時感覺到手上少了一根煙而非常不自在。這種感覺就像到朋友家做客,朋友外出前囑咐∶“把這裏當自己家一樣。”但訪客無論如何不能像在自家一般自在。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巴黎戒煙失敗的原因,就因為抽煙已經成為我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不論我嚼多少口香糖,或吸入多少二手煙都無濟於事,我需要的就是點燃一根煙,享受裊裊煙霧中的那一份悠 然自得。
只因少了一根煙
戒煙次數多了,我就愈來愈了解香煙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從巴黎回來後,每天早晨我喝咖啡時,若少了一根煙,我就無法細品咖啡的香醇;若沒有香煙做餐後點心,那麼午餐和晚飯也減了幾分美味;晚上就寢前,如果不抽根煙,這一天就彷彿過得不完整。我的情緒也顯現類似的反應,一煙在手時,我的熱誠達到最高點,失望似乎不那麼令人難過,對所期待的事抱持更大的希望,承受憂傷的指數也升高了些。
反之,在不抽煙的情況下,我的感官幾乎不發生任何作用。戒煙甚至會降低我的審美觀,我曾和兩位好友一起度假,當我們面對天然美景或歷史古蹟時,我和其中一個癮君子就會不由自主地一起點根香煙,另外一個不抽煙的朋友總是責備我們兩個人,當然他有這個權利,但是他不了解,香煙可以啟發我們的美感和興趣,否則我們就無法盡興地欣賞。
由此可知,戒煙的真正問題出在不再有煙可抽而引起的空虛,而非一般人公認的∶身體上會因戒煙產生不適的現象阻礙了人們戒煙的決心。只要有心,每個癮君子都能度過身體不適這一關。也唯有在走過艱難的戒煙過程後,方能體會原先香煙的魅力僅在於透過濾嘴,使自己和外界的發展有所連結。因此,當手上不能再有根煙的時候,這個人多少會過一段迷糊不清的日子。
真的是最後一次
三個月前我下定決心戒煙,我想“這次”應該可以是做了結的時候了。抽煙是一個不好的習慣,煙齡愈長,愈覺嫌惡,但是不可否認,偶爾我仍會懷念那一段吞雲吐霧的時光。
每個癮君子的抽煙史都可以寫成一部小說,但毫無疑問的,這些故事都離不開對身體有害、花錢以及不方便等情節。當然也會有其它比如像冒險、新發現、羅曼史的故事情節。當癮君子回顧其抽煙生涯,我們可以說他是在回味一段外人所不能理解的愛情故事或癖好。正如理查克萊在Cigarettes are Sublime 中提到香煙文化時的敘述:“一個預備戒煙的人必須明白,他首先得有承受失去生命中極重要的東西或甚至心愛的人的心理準備!沉痛地揮別過去自認為美好的一段記憶。”對我們這些已經戒煙的人來說,拋開對虛幻美的崇拜是踏出新生命的第一步,至於對那些尚未戒煙和從未染上煙癮的人來說,生命中有許多值得去追尋的美好未來正等著你呢!
(David Orland著,岳景梅翻譯改寫。Used by permission of Focus on the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