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湘宜

平日和家有小寶寶的媽媽們聊天時,最常聽到的話題是:“兩歲的寶寶,真實又頑皮又淘氣,原本可愛乖巧的小甜心,一吹完兩歲生日的蠟燭、吃過蛋糕,搖搖擺擺地邁入兩歲的階段,就忽然變成問題多多的小淘氣了。”或是“女兒最近快六歲了,變得很不聽話,根據書上的解釋是:二歲、四歲、六歲的小孩都難帶,真希望早點度過這些問題時期!”
事實上,每個小孩的個性、性情、成長過程不同,有些小孩一歲半就常倔強地說:“No!”有些小孩則快到三歲時,才較頑皮固執。如何帶領小孩,端靠父母一顆敏銳的心與聰明智慧來引導。

提供選擇機會並分析結果
別看淘氣的寶寶相當頑皮倔強,他們也是有相當明事理的一面呢!找著適當的時機,父母可試著從兩方面來開導與溝通。
(一) 提供“選擇”的機會,並且加上“結果分析”
每個小朋友都喜歡作“選擇”。因為一方面可學習獨立自主,另一方面也覺得受到尊 重。但是給予“選擇”的同時,也應該要告訴小朋友,各種“選擇”的結果是什麽?並加以簡單扼要的分析。
比方說在寒冷的冬天,感冒的莉莉仍舊喜歡躺在冰涼的地板上,光著腳丫子翻滾去 玩耍,媽媽屢勸不聽,於是決定換個方式,她告訴莉莉:“你喜歡躺在地板上,或是選擇躺在沙發上呢?”“躺在地板上的結果是:渾身手腳冰涼,感冒會加重,得去看醫生伯伯打針或吃藥;如果你躺、坐在沙發上,則是身體暖和,感冒癥狀會減輕,還可以待在家裡,高高興興玩各種玩具,不必去看醫生。”
聽完媽媽對兩種選擇的“結果分析”後,聰明的小莉莉立刻起身一躍,笑咪咪地說: “我決定要在沙發上玩!”
兄弟姊妹間的爭吵,也常是父母的“頭疼時間”。如果採取“提供選擇,加上結果分析”的方式,通常能平息紛爭。
舉例來說,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常會覺得:“別人手中的玩具最好玩!”有時候,尚且會理智的知道要與別人商量輪流著玩,或者是一起玩;但是,有時候卻是動作第一,理智第二,不免會霸道或不講理的直接搶對方手中的玩具。
孩子小的時候,如果搶玩具吵鬧不休時,我若試著跟年紀大又懂事的小姊姊分析:“如果妳搶弟弟正在玩的玩具,那他就不會在吃東西的時候,找妳一起吃,或和妳親親抱抱、手牽手到處玩耍,甚至以後也會學妳的動作,搶妳的玩具。但是如果妳選擇把東西還給弟弟,那他以後有好玩的玩具,也會找妳一起玩,和妳共同分享她得快樂與喜悅!”原本滿肚子不高興的女兒,這時總會平靜下來思考一下,然後將手中的玩具交還給弟弟。
過了一、兩年,姊弟兩人年紀稍長些時,我常鼓勵他們彼此討論商量,聽聽對方的意見,然後決定是採用“輪流”玩玩具、看電視,或是採用“一起玩”的策略來解決彼此間的紛爭。孩子們不斷地嘗試學習用“溝通”和“選擇”來解決問題,彼此互相“變通”退讓一步,家裡倒也減少了不少吵鬧聲。
這種“給予選擇”的勸導方式,不但對較成熟懂事的小朋友十分有效,即便是家中一歲半的小寶寶,只要他們能夠了解各種話語的意義,也時常奏效。同時,這也是個鼓勵小朋友學習獨立、做正確判斷的機會,而當他們作明智的選擇時,最讓父母欣慰的,莫過於看到他們自信又自豪的微笑了。

引導孩子思考解決的方法
(二) 與小朋友共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problem-solving)
當小朋友碰到挫折或困難時,總不免哭叫吵鬧一番。這時父母可教導小孩採用解決問題的“四部曲”:
(1) 冷靜下來;
(2) 找出問題所在;
(3) 思考各種解決的方法,或採用“變通”的方式,利用手邊現有的材料解決問題(父母可在一旁提供建議);
(4) 選擇一種方式試試看。
有時暫時不解決,先去做別的事情或玩其他玩具,也是個解決的方法。等有空時再回頭思考,也常會發現許多新的靈感。
女兒三歲時,最喜歡玩拼圖遊戲,可是也常因某個字母或動物積木塞不進空格裡,感到十分氣憤與鬱悶。我若在一旁,就常建議她將字母換個方向或換塊積木試試,她總會高興地發現自己也有解決問題的智慧與能力。
有時,到了洗澡時刻,整個人都已泡進澡缸,才猛然發現忘記拿心愛的玩具,這時小妮子又堅持要衝出浴室拿玩具,我則勸她要“變通”。“想想看,是否可用別地方式在浴缸裡玩呢?”我提醒她:“也許你可以用手指比劃出各個字呢!”
她果然試著在浴缸裡比比劃劃,玩得很高興。
教養小孩真是件相當具挑戰性的工作。每個父母都應擁有一個應付各樣挑戰的百寶箱,箱裡裝滿自己的經驗、別人的經驗,以及書本、專家的理論與解釋。若是將以上兩個建議也放進百寶箱裡,遇到合適的時機拿出來試用,會和我一樣發現:原來看似淘氣又調皮的小寶寶,也有著一顆懂事又純真的心,相當明事理呢!

本文載自愛家叢書《創意媽媽 百寶箱》張湘宜著。
張湘宜 ,臺灣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從事編輯採訪工作數年,熱愛寫作。
美國伊利諾州香檳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曾任教美國聖母大學。

(本文所用圖片來源於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