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Henry Cloud & Dr. John Townsend 著 / 傅蕾改寫

就從這天起,陳之然和方曉蕾夫婦在孩子管教的方法上,作了重大的改變。那天晚上與 他們的客人徐女士(國內資深兒童問題教育專家)用餐之後,陳之然全神貫注地在講一通很重要的電話,方曉蕾隨著離開去忙著清理,沒一會徐女士見她又在收拾他們14歲孩子的房間,大吃一驚地說:「你這是在做什麽呀?」她問道。「爲兒子收拾房間啊!」她回答,卻接著問:「你爲什麽如此大驚小怪,臉上滿是問號呢?」「啊!我只是替你未來的兒媳婦感到難過罷了。」方曉蕾愕了片刻走出房間,在陽台上佇立好久,才打破沈寂對徐女士說:「我好像從來沒想過那麽遠。」

教會孩子不逾矩

其實沒想到那麽久遠未來的人,真的不只她一個,我們不也都這樣嗎?單顧眼前,而不見未來。在我們的生活中,像陳之然、方曉蕾夫婦這樣管教孩子的家長還不少:他們真的很辛苦,忙完工作、家務,還要忙著爲孩子做這做那。我們一邊在培育孩子成熟,教導他們負責任,而另一邊卻又替他們收拾房間,幫他們趕作業等等,不自覺地與我們的理想背道而馳。

那作父母的到底應當如何教導孩子,傳授他們什麽,才能引導他們踏上成功之路呢? 教子問題的症結在于如何教導孩子了解他們的疆界在哪裡。由於多數父母主動包辦了該 孩子做的事情,所以孩子始終不明白哪些是該自己做的事情。也就不明白他們各自的疆 界。因爲一個人如果明白了他的疆界,就知道該如何自律,也就能對他的情緒、行爲及態度負責。

畫出三個疆界
在這裏不妨建議先爲你的孩子畫出以下三種不同的界限:

一、 種瓜得瓜法則

在管教孩子過程中,讓孩子直接品嘗到不完成屬於自己疆界內的事情、違反規則的後果是什麽滋味。當然後果不是:怒氣、責罵、唠叨,甚至有時還會威嚇地說:「……我就 不愛你了……」。真正的後果是一個教訓,例如罰扣零用錢,罰扣玩耍的時間,而且最奏效的就是最心愛哪件,就盯著專扣哪件。這種最切實際的後果可用「深痛」來比喻, 懲罰性的怒罵則是「淺痛」。以下幾種建議供你參考試用:

去了解他們越軌的動機
在教子問題上,往往是「父母生病,孩子吃藥」。有的孩子越軌,是因爲父母自己先破壞了規則,越過了管教的疆界。比如像陳之然、方曉蕾夫婦爲14歲的兒子包辦了許多事情,使孩子不知道做自己疆界內的事情。有的孩子越軌,是因爲家庭的危機和壓力所致,小自搬家遷移,大至父母離異等等,可能會打亂孩子的生活規律或讓孩子突然失去安全感。這一切都需要作父母的細心觀察,與孩子平等交流,多問問孩子最近受到過何種傷害,心中有什麽恐懼和擔憂,從孩子的話中找到起因,從根本上讓孩子明白父母對他的管教是在幫助他,幫助他走出困境。

不要讓孩子爲自己的過錯尋找借口
爲自己的過錯尋找借口,這不僅是成人世界常見的事,在孩子天地裡也常常出現,這是人性的必然。作父母的在了解孩子越軌動機和起因的同時,一定要分辨孩子是否在爲自 己找借口。不要爲孩子提供爲過錯找藉口的機會,從而助長了新的不良習慣,久而久之,讓越軌的行爲合法化。

懲罰與過錯需相稱
舉幾個例子,如果每次吃飯總是拖拖拉拉,對付之道就是哪次拖過了頭,就沒得吃的; 如果不做份內的家事,罰減其玩耍時間;如果外出,講好了去那兒,卻隨興溜去別的地方,下回就哪兒也別想去!

說罰就罰
孩子愈小,愈必須說罰就罰,不可拖拉,對他們而言,最有效的就是說不可以就是不可以,絕不妥協;可以罰他們不可以去玩,罰坐,甚至在小屁股上輕拍兩下等等。

二、 權利與義務劃分法則

在觀察孩子的情緒、行爲和態度時,細心的父母會發現在孩子的眼裡是沒有權利與義務的明確界限的,他們對權利與義務有他們的理解:當父母給他們講權利時,他們會一下就記住了,比如可以出去玩,可以吃冰淇淋;當父母給他們講他們的義務時,如學習、做家務等,他們就會把這些看成千斤重擔,扮出可憐巴巴的樣子等心軟的父母越過界限來營救解圍。這是孩子的天性,作父母的必須堅守住自己和孩子之間的界限,抵擋住孩子的誘惑,讓孩子承擔起自己的義務。只有遠超過他們能力的千斤重擔,父母才能伸出援手。例如開車接送、賺錢養家以及遇有重大危機等等。而另一方面 ,更要告訴孩子哪些是他們自己該擔的擔子,好像成績、行爲舉止、一般家務等,就非自己擔不可。

三、 能力分辨法則

我們更盼望孩子們能學會分辨哪些是他們能力範圍內可以控制或左右的事,而哪些不是。不巧的是大部分孩子弄不清楚,他們以爲可以控制自己的父母和他人的行爲、情緒、態度,而忽略了應該控制的是自己的行爲、情緒、態度。

採用種瓜得瓜、權利與義務劃分以及能力分辨三項法則去教你的孩子,實際上等於在他們步向成人之前好好裝備他們,在教導的過程中,切記保護好你自己的疆界,還有,別忘了:你只能影響你的孩子,並不能控制左右他們。

(Focus on the Family CLUBHOUSE magazineAdapted from Boundaries with Kids by Dr. Henry Cloud and Dr. John Town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