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ance Fry 著 ■ 曉愛 譯
一天下午,我的女兒們正在球場上玩耍。
“嘿,伊茲,你想賽跑嗎?”米凱拉向她六歲的妹妹發出了挑戰。“好哇!”伊莎貝爾(伊茲是孩子間的稱呼)答道。“跑到那棵樹那兒怎樣?”她指了指場地的另一邊。“好的!”米凱拉說,“預備,開始!”
話音剛落,她就一個箭步衝出去,以確保自己搶得先機。當她的妹妹意識到所發生的一切之後,才開始跑,跑得相當不錯,但是她卻花更多的力氣對著米凱拉大聲喊道,“你騙人!你騙人!”。
之後,三歲的萊克斯也決定參與進來,雖然她沒有參加這次比賽,但是只見她挪動著短小而胖嘟嘟的小腿,以她最快的速度跑過去。過程中雖然摔倒了一次,但是又立刻爬起來,繼續前進!
萊克斯決然地穿過場地的這一幕,一直印在我的腦海中,我希望我的孩子們都能具有這樣的特質,讓他們可以面對這個經常會充滿敵意和不公平的世界。“我也許不是最快的,我也許有個最糟糕的開始,我也許會跌倒,但是我可以捲土重來,繼續往前跑!”
受挫後恢復的能力
就如我們會教導孩子們要慷慨、遵守次序或是尊重他人一樣,恢復力也是我們可以教導孩子的。不僅如此,我們每個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力,它可能會在我們後天的生長環境中被激發或是被阻礙。一些孩子可能天生就更具有恢復力,而其他一些孩子隨著時間推移,似乎需要通過一些人生試煉才能發展出這個特質。
從某種意義上說,恢復力是指“當經歷了困難後,可以知道在下一次遭遇的時候如何應對它,從而讓它變得不再這麼困難。”
韋頓學院的心理學家凱利‧弗拉納根說,這種恢復能力一定包含兩個因素:“風險或是逆境和積極適應的能力。”對於大多數的父母來說,都希望能培養孩子成為適應力強且有展現力的人。但是鮮少會有父母願意接受讓孩子去冒險的觀點。那麼保護孩子避免這些事情是我們作為父母的工作嗎?
當然了,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們遠離潛在的危險情況。但是,如果我們每一天讓他們接受一些小的、適當程度的挑戰,讓他們的恢復能力得到發展的話,那麼童年時期將是孩子們的未來的一個極佳的訓練場。
培養一個問題解決者
恢復力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思考問題和找到解決方案的能力。我們可以通過鼓勵孩子們去解決日常的小困難,來發展他們這方面的特質。
“大部份的訓練是幫助他們明白他們必須逐步為自己的問題負責。”家庭心理學家約翰‧湯森德說。 當孩子們開始去面對更複雜的問題時,最好訓練他們能用一個標準方法去解決問題。
被譽為美國最佳教師的維琪‧卡魯安娜在她的著作《培養孩子的十項優質能力》中建議讓孩子用以下四個步驟去解決問題:
界定問題;
評估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
計劃行動方案;
必要時調整計劃;
此時解決小問題,將幫助孩子們在未來成長為有彈性的問題解決者。
有目標的讚美
我們都希望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表揚他們,“讚揚和積極的回應是訓練孩子的關鍵因素,”親子教育專家保羅‧里斯博士說,他是愛家《嬰幼兒完全護理指南》的主要作者。“對孩子們所講的積極的事物通常應當大幅度多於消極的事物。”
在一個針對五年級學生的廣泛宣傳的研究中,研究員卡羅‧德維克和克勞迪亞穆勒發現,孩子的行為表現會因為他們所得到的讚美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當孩子們解決了一個問題,被稱讚為“聰明”之後,他們會因為想要不斷證明他們多麼聰明,一般會在接下來選擇更容易的後續問題。而這些孩子不太有興趣去改善他們的表現,他們也比較容易在失敗時灰心,並把失敗歸結為缺乏天資(或是不幸)。
但是如果我們表揚他們的“努力”和“辛勤工作”時,他們將會選擇更具挑戰性的任務,繼續去展現他們的努力和從任務中學習的渴望。
在一次關於她的研究的採訪中,德維克告訴斯坦福雜誌“是什麼讓一個真正有能力的孩子在面對失敗時放棄,而其他的孩子卻可以在失敗中被激發出積極性?”。
維德克發現,答案也許是孩子對於他們為什麼失敗的認知。當孩子認為他們的失敗意味著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時,就比較容易灰心─即使在他們自己的優勢領域。而那些認為只是因為自己還不夠努力的孩子們,卻會被激發更加努力。
伊麗莎白‧甘德森博士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指出,一系列“正確”的讚美,比如“過程讚美” ─讚美的關注點是放在孩子的策略方面,比如“我喜歡你解決那個問題的方法”;或是他們把一項特定的事情做得很好,比如“廚房地板拖得不錯!”;特別是他們通過努力勝過各樣的挑戰時,可以說“你的努力讀書在你的成績上真實體現出來了……”。甘德森的團隊發現,在孩子幼兒期得到越多的過程讚美,越可能使他們在學生時期顯露出恢復能力和一種“我能做到”的態度。
樹立榜樣
孩子們適宜的行為大多是從他們的父母身上學到的。而作為父母,當我們面對人生路上的重重困難時,我們是否是以鼓舞人心的、“我們可以跨過”的態度去對待呢?還是表現出對正面臨的世界的恐懼?無論我們如何反應,孩子們正在從父母這裡學習如何應對他們自己的人生問題。如果我們總是抱怨難處的鄰居或是汽車故障,或是銀行帳戶荒唐的收費,我們的孩子也會開始認為生活中的困難是應當投入格外多的關注和情緒的。是的,我們應該公開談論和為這些事情禱告,但是我們需要按照聖經中告訴我們的關於痛苦和失望的教導,去展示給孩子們看到“生命中的困難是接受從上帝而來的更好的東西的機會!”
《培育天國孩童》一書的作者托尼‧埃文斯博士說,生活中難以避免的挫折是給父母們機會,去幫助他們的孩子在上帝的話語之光和明白祂的主權中面對試煉。
作者是 Focus on the Family Thriving Family Magazine 的資深主編。譯自 Focus on the Family Thriving Family Magazine, 2014,10-11月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