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楷林迪 著 ■ 周明儀 譯

這是一個科技充斥的世代。科技發達的結果,是資訊、機會及噪音,分秒滲透每一個人的生活。父母們忙著為孩子添購科技新寵,也隨之迷失在科技囂嚷聲中,忽略了培養孩子品德的良機。事實上,只要有心,父母一樣能在科技瘋狂的世界裡,塑造有科技教養的孩子。

不讓科技領先
你一定還記得從前沒有數碼相機、iPod、手機、高清電視、筆記本電腦的時候,日子是怎麼過的。今天的孩子則不然。他們的生活到處是這些昂貴的“必需品”,除非父母有計畫的提醒,孩子們是不會懂得“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的。
訓練孩子養成捐款的習慣,越早越好。有的家庭要求子女花多少,存多少。存下來的錢,要捐一半給慈善機構,或是給有需要的人。基督教財務顧問專家通常的建議是:規定孩子要省下一定百分比的存款及捐款,並且限制花錢的數額。
新電子產品上市的速度,不會因為父母的規定而減緩。因此,要求子女一定要有捐款的預算,是幫助他們瞭解慷慨助人的重要。讓孩子有機會學習如何決定省下來的錢要捐給誰。他們也許捐給慈善團體,或是沒有錢買文具的同學。當孩子們看見用自己的錢,可以改善別人的生活時,他們可能一生都樂意捐款行善。

習慣關機
雅虎2006年的網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一般美國家庭平均擁有12項新科技產品,其中包括3台電視,2台電腦,以及7樣電子科技產品 (MP3 播放器、視頻遊戲機、行動電話,等等)每一個家庭成員加起來,一天可以花上43小時使用這些產品。你家呢?是不是也如此?
電子科技產品並非凶神惡煞,但如果你不限制使用機率,你可以過著機不離手的生活,而忽略精神生活的追求,例如禱告、深思上帝的話語、自我反省。無論你對新電子科技產品的沉迷有多深,為了要趕走科技噪音,重新尋回自我的寧靜,聖經裡“禁食”的觀念,可以幫助我們自我操練:不是不吃飯,而是不使用科技產物。選擇一個星期不看電視,不上網,不聽廣播。你可以為自己,也為孩子,創造不受科技侵擾的空間。
訓練孩子習慣安靜及獨處,要從小開始。這對他們將來的精神生活有極大的好處。規定孩子每天有幾小時“不准開機”的時間,但可以讀書、散步或是遊戲。目的是要孩子從小懂得享受安靜。

愛你身邊的人
我們花許多時間上網、打手機,和千里之外的朋友聯繫,卻忽略了同住一屋簷下的家人。事實上,高科技代替不了真實的親密關係。我們應以培養家人情感交流的時間為優先。花時間面對面談天,而不是隔著餐桌互送電子短訊 (text)。
父母應該和孩子討論網路交友的問題。是誠心交友,還是只是對某一類型的人感興趣?不要因為自己在科技上小有聰明,便占人便宜。Anastasia Goodstein 的著作“年輕人到底在網路上做甚麼?”(Totally Wired:What Teens and Tweens are Really Doing Online?) 提到許多孩子在網路上成了專門使壞、耍賴、嚇人的專家。三分之一的孩子在網路上被恐嚇過,16%的孩子承認恐嚇過別人。這幾乎是他們網路生活的家常便飯,但絕非友善待人的表現。父母有義務教導子女“網路道德”的觀念。

下網結語
父母以身作則,孩子才能見而效仿。你的家應該是培養品德的搖籃,千萬不要讓家庭成了科技重鎮!

(「Character in a Tech-Overloaded World」. From the Focus on the Family website (www.family.org). Copyright (c)2007, Focus on the Family. All right reserved.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secured. Used by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