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湘宜
悠揚的琴聲,從客廳裡傳來,克寧開心地彈著美妙的曲子,家裡四處散發著無比喜樂的光輝。 有一天,媽媽興高采烈地去接克寧放學,卻見小克寧嘟著嘴,滿臉的不高興。上車後,就聽見克寧直罵弟弟、挑剔妹妹的不是,媽媽頓時心情沈重,車內的氣氛緊張,先前的輕鬆與快樂彷彿白雲輕輕飄走。
當自己心情的主人
住在對面的凱凱,當天的心情也好不到哪兒去。只見凱凱一進家門,就大聲叫嚷,和妹妹吵架,與哥哥鬧彆扭,然後氣呼呼地跑上樓,關起自己的房門,踢踢打打散亂在地上的球和玩具。
幸虧凱凱喜歡畫畫,在畫畫的天地裡,有歡笑、有喜樂。生氣的時候,讓凱凱安靜一下,拿起他的畫筆,勾勒出自己獨特的創作時,心情就會逐漸開朗。
孩子的心情,像天空的雲,有時輕爽白皙,在藍天快樂遨遊;有時似層層的烏雲,愁鬱慘淡;有時又似隕石陡降,跌落深淵穀底,苦悶的思緒籠罩在心頭。試著教孩子做“心情的主人”,輕輕巧巧地解開煩悶的鎖鏈,美妙的心情就又能如小鳥般輕快飛出谷底,自由自在地在空中快樂翱翔,高聲歌唱。
學習當“心情的主人”是人生一現長遠的工程,成長中得孩子,尤其需要父母來陪伴參與,共同搭建一個美好快樂的人生。
愉快的心情,就像藍空碧海,開闊爽朗。時時能贏得周遭朋友的情誼,也帶給自己和家人歡欣和喜悅;煩躁的心情,則似暗鬱的天空,烏雲密佈。當孩子煩悶的時候,為孩子唸本書或講個故事,常常能為他開啟一片暢闊寬廣的窗。
揮別過去的失誤
若要牽引孩子走出不愉快的情緒,有時則需要特別的智慧與技巧,與孩子溝通或灌輸新的觀念。
舉個例子來說:咚咚向來是爸媽和老師都稱讚的乖小孩、好學生。這天只見咚咚一個人悶悶不樂地坐在牆角,一直為在學校裡說錯話、做錯事而自怨自責。不管媽媽怎麼勸慰,他就是拋不開鬱悶的情緒,看得媽媽直皺眉頭,不知如何帶領他走出憂愁的陰霾。
爸爸走過來,輕輕樓嘍咚咚的肩膀,試著用另一種方法,告訴咚咚一位明星棒球員的故事。 “有位明星棒球員向來對自己的戰績十分滿意,”爸爸緩緩地說道:“他在球場上百戰百勝,極其風光。有一回,卻一時疏忽,連續錯投幾球,導致整個比賽慘敗。”
“比賽結束後,明星棒球員極為難過,一直為他所犯的錯誤耿耿於懷。”“他的好友過來,輕輕拍拍他的肩膀,告訴他:‘比賽已經結束了,該向過去的失誤揮手說再見。有錯誤只要在心底糾正,想出解決的對策,下次不再犯就行了。現在該做的,就是好好休息,準備接受明天新的挑戰。如果現在光是懊惱後悔,缺乏睡眠,精神不佳,就沒有體力應付明天另一場硬仗,那可就又多犯下另一個錯誤了!’”
“人生的戰場上,不也如此?!”爸爸輕輕地告訴咚咚:“勝敗乃兵家常事,若爲了一時的失誤兒過度傷心,真實勞心又勞神啊!”
換個心情,重新出發
遇到困難挫折,對孩子們來說,就彷彿是掉進泥漿險灘一般。最好的方法是:“暫時遠離不愉快的情境,讓困惑的心情冷靜下來。”等待安靜休息片刻後,也許翻看有趣的故事書、彈琴、繪畫或下棋……,不知不覺的轉移注意力,總能換得一個美麗的心境,重新再出發。
有個頗富趣味的心理科學遊戲,是這樣開始的:攤開一張五彩繽紛的色紙,請孩子在紙上寫個簡單的周記。記錄是什麽因素讓自己心情開朗、生活愉快?又是什麽因素,讓自己心煩氣躁或憤怒不高興?是噪音、功課壓力、身體疲累、孤單、還是害怕……?
然後邀請孩子扮演商店老闆,讓他挑出“快樂”的相關因素,當作是店裡的熱門產品,貼上“紅色標籤”;接著將“不愉快”的事物,當作為銷售績效差的產品,貼上“藍色標籤”。孩子漸漸就能了解:他經營的商店,適合銷售哪方面的產品或品牌,能讓市場大力拓展;應該少進哪些貨物,或更新哪些市場行銷策略,以避免業績下降,使心情跌落谷底。“貨品”就好比接觸的各樣“事物”和“環境”,多參加有興趣的活動、多閱讀有益的書籍,心情自然就能開朗舒暢。
不同的“應對策略”,常是帶領一個人走向不同心境的寶貴鑰匙。同樣的人事、同樣的問題,動動腦筋,採用不同的方式處理,就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產生。“結果”直接影響“心境”,真正帶領孩子走出鬱悶、走出烏雲慘淡的鑰匙,常常就在他們自己的手裡。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和“容忍度”。多次的分析記錄,歸納出性情上的基本反應和模式,能讓事理愈來愈單純、愈來愈清晰,也能鼓舞孩子往積極、開朗、樂觀的方向行走。 政治家有統籌規劃的應變模式,企業家有開闊商場的基本策略。孩子們從小學習冷靜的頭腦、清晰的理念,就是論事,就能明瞭解決各種問題的基本模式、技巧和策略。父母若是再配合“山不轉,路轉!”的故事講解和提醒,也教導“變通”的智慧,讓孩子學習適度地改變應對方法,“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朗情境,常常就在眼前。
愉快的心情,開闊的胸襟,亮麗的人生,深深吸引著每一個人。讓我們輕輕牽著孩子的手,一起來追求心底那一片燦爛美麗的快樂天地。
本文載自愛家叢書《創意媽媽 百寶箱》張湘宜著
張湘宜 ,臺灣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從事編輯採訪工作數年,熱愛寫作。
美國伊利諾州香檳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曾任教美國聖母大學。
(本文所用圖片來源於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