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葦琳達 著 ■ 徐紹知 譯

「家」是一個快樂的天地,而不只是一個中途休息站。

1990年,國外某醫學會公布了一篇關于青少年暴力、傷害及身體虐待事件的報告,其統計數字令人十分驚訝,然而最使我震驚的是這篇報告的結論﹕「爲人父母者需要覺醒,多留意自己孩子的言行。」

難道親職在我們的社會已經變成最後的選擇,需要某個機構來提醒父母要注意孩子的言行?事實顯然是如此.這豈不十分驚人,豈不令人悲哀?爲什麽我們不能多用一點心力去預防那些操控我們社會的行爲問題?我們深爲這些日益加增的問題所苦惱,其中有些問題在我們成長的時代幾乎是不存在的,舉凡憤怒、犯罪、暴力、吸毒、性別倒錯、雜交、精神失調、不服從、叛逆、恐懼、飲食習慣失調、青少年懷孕、墮胎等,這些狀況層出不窮。我們的孩子幾乎被這些問題淹沒了,天生的適應機制或本能,幾乎不足以讓他們應付現今他們所面對的一切。

到底要怎麽做才能幫助我們的孩子?

答案簡單得令人難以置信﹕它是那麽明顯,卻被人忽視。答案就在孩子的「心靈」之中,而家庭就是施行補救的地方,也是最先看到成效之處。誰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平安長大,不要變成統計數字的一部分?那麽,我們該從哪些方面來預防問題的産生呢?

足夠的接納與關懷
我們的孩子需要被接納與關注。足夠的關懷能幫助他們從傷害、威脅和誘惑中重拾勇氣。只跟孩子共享廚房和浴室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我們不可能把鼓勵和無條件的愛留在冰箱的短箋上,我們必須與孩子分享時間、經驗和我們內心的感受。

一旦孩子從父母得到他們迫切需要的接納,就不會到別處去尋找。孩子的確需要接納,需要自我認同,因此,他們總是尋求別人對其言談、衣著、見解和風格的肯定。

孩子必須有人肯定他們,否則就無法發展爲健全的成人。

孩子最怕兩件事——被孤立和拒絕。如果我們留他單獨一人,他就會去尋找別人的陪伴。若我們拒絕他,他就會去尋找能接納他的地方。他不在乎那地方有多糟,風氣有多壞,對他而言,任何能驅除孤單的地方都如同避風港。

孩子需要屬于自己的空間,卻不喜歡寂寞或孤獨的感覺。父母必須很仔細地分辨,小心不要闖入他們的空間。同時又得確定孩子們知道,有需要時父母就在他身旁。因爲一旦孤寂感從心中升起,孩子所需要的一切安慰,很可能就是知道父母會在一旁支持他。

再說到被拒絕,我們都有被人拒絕的經驗,不是嗎?當有人指出我們的過失,批評我們的頭發、穿著,取笑我們覺得很尴尬的事時,我們不就有被拒的感覺嗎?人人都不喜歡出醜,但爲什麽我們常常使孩子感到難爲情,在他們求饒時,責罵他們太敏感?

我們能夠用許多方式讓孩子嘗到被拒的滋味,畢竟他們還在嘗試確定自己是誰,該相信什麽。任何針對他們言行的說法和態度,都可能被解釋成拒絕他們這個人,而不是針對他們所做的事。

對于孩子的感受,我們需要很敏銳,並且確定我們對孩子的影響是正面而非負面的。孩子完全能夠從我們的聲調、肢體語言、表情之中感受到自己是否被拒絕。我們抽不出時間跟孩子在一起,或是不能供應某些他們認爲很重要的東西(尤其是看見我們把錢花在一大堆我們有興趣的事上),都可能使孩子覺得自己被拒絕了。

防範措施不可少
除了肯定之外,孩子也需要引導。爲什麽有些孩子年紀輕輕就有性行爲?那是好奇心勝過教導的結果,所以我們要教導孩子。

爲什麽孩子會落入濫用藥物的景況?因爲他們並不明白其中的危險,所以我們需要教育他們。他們沒有自信說「不!」需要我們建立他們的認同感。他們需要被接納,但往往因此做出最愚笨的事,所以需要我們足夠而完全的接納。

媽媽們,我們必須夠聰明且夠敏銳。我們可能會等到被搶了之後才安裝一套警報系統,因爲「如果沒有需要,我不想浪費這筆錢」。不過,我們不能把這個方法套用在孩子身上,我們自始至終都必須采取防範措施。

爲什麽要等到看見孩子在外結交壞朋友,等到察覺出他們的男朋友或女朋友不太對勁,等到他變得神秘兮兮或躲著我們的時候,才開始采取行動呢?

請先預防、考慮這些問題,架起我們的天線,表示我們跟孩子站在同一邊。孩子還在空談時,我們就和他溝通、討論他所面對的難題,確實做到不但隨時在他身旁,而且是可親的。預防負面經驗需要積極的策劃,不要等到看到危險信號旗才開始計劃。

我記得很清楚,我們夫婦曾經爲兒子采取必要的預防步驟。他那時大約十三歲,足球隊裏有個叫石雷的男孩很喜歡他,幾乎到了崇拜的地步,而兒子也被石雷所吸引。

他們兩人過往甚密,每當要參加什麽活動,要看什麽比賽,或者只是想出去做點什麽事,他們一定同進同出。有這樣的朋友真不錯,不是嗎?

然而,據我的觀察,石雷的態度有問題,他對父母、老師、教練,甚至來自朋友的建議,均反應不佳。他不讓父母知道學校的消息,談吐也夾帶髒字。此外,石雷的家人很少在家(你可否看出其中的關聯性?),他的父母工作時間都很長,因此他缺乏大人的監督,也幾乎沒有什麽行爲限制。結果是他成了一個麻煩,隨時可能滋事。而我不願意兒子被波及而受累。

坦白說,我對這兩個人成爲好朋友感到很不舒服,因爲我知道同伴的影響力很大,尤其是對十來歲的青少年而言。我已經看出兒子心中漸漸對我們有種過去沒有的防衛心,他會爲石雷找借口,似乎在他眼中,石雷是不可能會錯的。我們對石雷的行爲或態度有任何的顧慮,他也聽不進去。

基于石雷對兒子的個性及忠誠所産生的負面影響,先生和我認爲我們別無選擇,唯有插手介入他們的「友情」之中。我們提醒兒子目前的狀況,告訴他石雷不會幫助他建立品格,反而會破壞他的人格。雖然我們沒有禁止他跟石雷見面,但我們要求他漸漸與石雷疏遠,多跟其他人交往。

兒子很注意地聽,但是他不太能接受我們的看法。雖然如此,由于多年來我們與他之間互相尊重的穩定關系,他慢慢地開始找其他朋友打發課余時間。

兒子並不喜歡我們對他提出的要求,不過他決定尊重父母的意見。

往後幾年,兩個孩子各自踏上不同的路。石雷很不幸地選擇了毒品、酒精和隨便的男女關系。如今,每當兒子回憶起這段友誼,就能理解當初我們的做法。不久前,有件事讓他想起石雷,他對我們說﹕「爸媽,謝謝你們在我看不見路上的坑洞時,能適時地引導我。」

吸引孩子回家
媽媽們,我們務必在家中營造溫暖的氣氛,使家庭成爲勉勵行善、惡事無以立足的地方,要密切注意各種狀況,要做支持者而非批評者。如此一來,必能看見每天的難關消弭于無形。

要去除生活中負面的事物,需要大量增強積極面的活動。

跟孩子一起玩樂,表示我們很享受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光。讓我們與孩子共處的時光充滿喜悅,活得盡興。

媽媽們請記住,要使你的家成爲快樂的場所,而不只是一個中途休息站。當你的孩子面對成長中的黑暗時刻,自然會奔向一個他們覺得安全和被接納的地方。我們要有把握,那地方就是我們的家。

(摘自「做媽媽,你真行!」「Mom, you’re incredible」葦琳達 著 徐紹知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