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美琴

憂鬱症已然成為本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不僅患者深受其害,連帶家人也陷入慌亂與不安,嚴重影響正常的家庭生活與社交活動。有鑑於此,愛家希望藉著提供有關憂鬱症的系列文章,幫助患者及家人對憂鬱症有正確客觀的認識,早日走出生命的低谷,迎向健康的人生。

憂鬱症的治療方法眾多,然而目前最普遍的仍是心理或藥物治療,或兩者同時實施。至於其他的治療方法,如電療,只用來治療重鬱症,照光療法多半用在治療季節性憂鬱症,睡眠療法是藉著控制睡眠改善症狀,另類療法,如營養補充、瑜伽、靜坐、針灸等有時也可加以運用,做為基本療法外的補充治療。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對重鬱症和躁鬱症的效果最顯著。超過一半的憂鬱症患者在服藥後病情明顯改善,甚至完全得到控制,然美中不足的是,價格偏高、有副作用,而且要找到合適的藥物仍需時間及耐心,無法操之過急。
有些患者把藥物當作治療的第一選擇,也有些人是在心理治療一段時間後仍無法減輕症狀的情況下考慮藥物治療,有人是兩種治療雙管齊下發揮最滿意的療效,但也並非每個患者都需吃藥,除非醫師及病患都認為吃藥有助於改善病情。一般而言,醫師會設法找到一種既有效又沒有或較少副作用的藥,理所當然,醫師也會將患者平日服用的藥物、身體狀況、年齡等因素列入考量。
第一回服藥的時間約為九個月,如憂鬱症已多次出現或復發,嚴重的情況是終身服藥。只要繼續吃藥、定期回診,配合醫師的指示與調整,大部份都能發揮療效,避免憂鬱症復發。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是以治療師(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或社工員)與病人對話的方式為基礎。病人需與治療師固定時間面談,有單獨會面的形式也可能採取團體治療。心理治療運用許多技巧及方法,對於緩和輕到中度的憂鬱症有良好的成效,治癒的機率約為百分之五十,且病情再發的機率也大大減少。一般病情輕微或中度的憂鬱症,發作時間不長也非復發的狀況,醫師通常建議採心理治療,而不依靠藥物,尤其對常面臨重大生活壓力的人,心理治療特別有幫助。
心理治療的缺點是,有些需進行數年之久,醫療費用高昂,因此病患中斷治療的例子屢見不鮮,若能解決現實的因素,這種沒有副作用的治療方式是被普遍接受的。
心理治療也有多種不同的形式,一般認為治療憂鬱症特別有效的方法包括認知治療、人際治療及行為治療,也有結合數種方法的治療方式,不一而論,對患者都有實質的幫助。
認知療法重點在提昇患者的自我形象和對外在事物的看法,讓情緒好轉,人際療法用來改善憂鬱症引起的人際問題,行為療法則試圖幫助患者改變可能引起憂鬱症的行為反應。
此外,支持性心理治療也常被採用,強調以幫助病人為目的,而非企圖重新塑造他們的心理。治療師的目的是從病患身上取得資料與信任,並試著解釋病人的狀況,找出幫助病人改善病情的方法,也在其人際關係、工作、教育及一般健康上予以指導,為患者設立實際可行的目標。這些都需運用大量的技巧,而使用的方法需視病人的情況而定。另外也使用藥物來幫助病人減輕症狀,並使他們能對心理治療做出回應,是一種相當受肯定的治療方法。(待續)

主要參考書目:
1. “Understanding Depression” by Archibald D. Hart Ph.D.
2. “戰勝憂鬱”─聯合文學,聯合報健康版
3. “Essential Guide to Depression” by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