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泠
我和家有青少年孩子的朋友們談話時,常聽到他們說「我真怕孩子變成青少年的那一刻來喽!」「我真巴不得我的孩子快快長大,脫離可怕的青少年期!」。這些話語背後藏有多麽深重的恐懼與痛苦啊!
可以樂在其中
其實,青少年期並不是那麽可怕,想想看,做父母的不再需要牽著他們的鼻子走,而可以與他們平起平坐,聆聽他們的心聲、尊重他們的感覺,並且有互動的溝通,所以應該更樂在其中才對。
坊間許多關于教育青少年的書籍,總是說:「你以前應該怎樣….」、「你以前爲甚麽不這樣….」、「你應該怎樣….」但問題是,時光不能倒流,重要的是現在該怎麽辦?
青少年期的孩子,身心狀態介于成人和孩子之間,卻又不屬于任何一方。他們一方面厭棄無聊幼稚的兒童世界,一方面又不確定自己的未來,雖然他們極力嘗試要做大人,有時舉止卻又像孩童。十三到十六歲的孩子總會做些令父母費解的事,這一點也不希奇。
這時,青少年的內在狀態不但不穩定,而且還要順應外在不同的事物。由于性別角色、並自我形象和價值觀的不確定,使得他們心中慌亂,而引起各種負面的反應,如退縮、憤怒、敵意、自卑、慌張、沮喪,這些情緒很自然地會發泄在他們最愛的人──父母與家人身上。
不要太過苛求
另外,青少年的生理也在急速的變化,如果我們成人有時尚且無法接受自己生理的改變,憑甚麽苛求這些正由孩童期轉換成青少年期的孩子呢?
研究青少年與家庭問題的權威專家布魯斯.拿瑞摩曾如此建議:
「我們的青少年子女若知道我們也曾和他們一樣,爲同樣問題傷過腦筋,他們心裏會感到安慰一點。我們的誠懇與坦率會幫助他們積極去建立正確的行爲准則,而不是一味消極地躲避問題。而且他們並不想從我們這兒知道我們婚前到底交過多少男女朋友。類似的浪漫故事他們在同輩之間早就聽多了。他們最期盼從我們這兒得著的,是了解他們所面對的問題,並且告訴他們,誰可以真正幫助他們作出正確的決定。」
不接受角色的改變
青少年孩子動不動就說:「拜托拜托,讓我自己來,不要管我好嗎?」雖然這話聽起來有些敵意,但這是正常現象,因爲這些孩子正在摸索成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做父母的,應以幫助孩子成爲獨立個體爲目標;可惜的是,我們大多舍不得孩子長大,更談不上爲這階段的孩子做些甚麽心理建設了。我們不願自己的角色改變,而被孩子視爲無用,我們希望被重視、被孩子需要。另外,我們也爲孩子擔心,惟恐他們不能適應外面的世界,怕他們被人欺負、虐待、傷害。綜觀以上各種原因,難怪這個最自然最正常的階段,會對父母和孩子造成各種傷害、煩惱、痛苦與悲傷。
關于這點,經驗豐富的拿瑞摩先生說,「由完全依賴的兒童期到完全獨立的成人期,能順利平穩走過的人可以說是鳳毛鱗角。通常在過琵中,父母、子女都會傷痕累累,因爲青少年蓋爲若要建立他獨立的人格,唯一的出路就是完全地反抗父母,所以他們會離家出走,或年紀輕輕就結婚,來抗議父母的價值觀。說真的,由依賴走向獨立,青少年若用這種方式來解決沖突,實在遺憾,但很多青少年卻不得不出此下策。」
所以,當子女需要獨立,做父母的只有兩條路,不是讓他們能順利獨立,就是引發他們鬧革命,但不論如何,他們終究要獨立。作父母的若能及早弄清這個事實,就不會弄到後來不是失去他們的友誼,就是鬧得兩敗俱傷。
父母的對策
其實,上帝在創造人類時,已把基本教養兒女的能力賦與人,所以穩穩地憑著天賦本能和愛心去教導子女的人,往往比那些人雲亦雲,一味相信調查統計的父母有更好的成績。後者有時反而會擴大問題,搞得自己神經兮兮。
如果是基督徒,有正常的教會生活會有個好處,就是青少年子女可以常到彼此家中玩耍,這也算是讓他們經曆一種獨立的生活──父母不在身邊卻又十分安全。因此,基督徒父母在選擇聚會的地點時,會希望找到一個有青少年團契的教會,好讓兒女能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受到關懷他們的成年人照顧。當然,這些成年的青少年工作者,不但不會造成親子間不必要的誤會,反而會鼓勵青少年在尋求獨立的過琵中,仍然尊重父母的關愛與看法。
青少年期的孩子除了需要獨立外,同時也需要被同輩接納。他們常會做出令人驚訝的舉動,並不是故意要父母難堪。事實上,他們只想趕上時下青少年時髦的風潮而已。一個青少年最快得到同輩接納的方式,就是透過外表,比如穿同一牌子的T恤,或是剪同一種發型,他們在這些事上可以得到某種成就感。有時功課不好,或在其它方面不行的孩子,更需要藉此給自己打一下氣。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最難突佩的是如何律己。當他們還小的時候,我們爲他們訂定行爲標准,讓他們知道甚麽是正確的,甚麽是錯誤的。而他們遵不遵守,端視作父母的是否以身作則。到了青少年期,他們開始爲自己訂定行爲標准,他們有時會嘗試違背父母訂下的行爲標准,看看結果如何,有時也會拿父母的價值觀與別人的價值觀對照比較。
百分之十五的青少年會單純地接受教導,百分之八十五的則非得自己去實驗才肯信服,他們想透過實驗,得知事實的真相,從而訂立自己的行爲標准。
謹防十大錯誤
以下我列舉父母教養青少年常見的十大錯誤,希望藉以提醒爲人父母者,謹慎教養兒女的方式與過程。
(一)言行不一:別管我怎麽做,照我說的去做就是了。
(二)不肯認錯:我是大人,我永遠是對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三)不能坦誠答複孩子的疑問:不要問原因,照我說的去做。
(四)不能幫助孩子發展自我人格:你說你以後要做甚麽?
(五)不把焦點放在重要事上:這個房間簡直像豬窩!
(六)不表達肯定和接納:這麽笨,難道你一點事都做不好嗎?
(七)不遵重孩子的朋友:你在那裏識識這家夥的?
(八)不能容忍孩子犯錯:你看看你做的好事。
(九)不敢談敏感問題:我們談點別的, 好嗎?
(十)不肯花時間陪孩子:我現在很忙,你待會兒再來,好嗎?
有些父母對教養兒女持悲觀態度,覺得事不可爲。其實,不論年輕人有甚麽怪異行爲,不過是過渡時期的表淚。千萬不要以爲孩子已經無藥可救了,他們會成長的。你所走過的路,他們也要走,你所學過的功課,他們也會學。多半孩子只要受教、引導、警戒就可糾正不沔行爲,但有的非要自己吃了苦頭才會學乖。不論如何,你要相信那一切都是過程,而成長是需要時間的。
(本文乃《教養青少年的10大錯誤》一書的簡介 黃友玲翻譯,台灣大光出版社出版。 原著:Ten Mistakes Parents Make With Teenagers By Jay Kesler, Wolgemuth & Hyatt, Publishers,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