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高三的孩子不跟我說話,身為父親的我,心裡擔心,行動上卻不得要領,怎麼辦呢?

答︰我深知父母樂意花時間和孩子在一起,並多多關心孩子。但是,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知道:要和青少年溝通,實在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我認識一個男孩,平時與家人互動良好,什麼心裡話都跟父母說,唯有,在大學和一位女孩交往的事情沒有說,因為爸爸說過「大學畢業後才可以交女朋友」。所以,戀愛中有趣的事要忍住不能說,分手了傷心難過也都說不出口。我想如果以後他願意跟爸爸提起,這位爸爸一定驚訝自己曾說過的話,導致他錯過了孩子生命經歷中的重要經驗。
許多父母叮嚀著孩子課業的重要性、交友要謹慎,卻面臨孩子充耳不聞的挫敗和失落的經驗。而這些複雜的心情,常常轉化成負面的語言和責備的行為表現。孩子體會到的,都是父母親的禁令與生氣衝突,最後,孩子選擇拒絕溝通成為保護自己的方法。
因此,要跟孩子無話不談的第一要件:管理自己的情緒。如果你在氣頭上,不要馬上回應孩子,要等到心平氣和時才回答。我們要教育孩子,父母的行為就不能跟孩子一樣,孩子不講理、頂嘴,我們不能也跟著強勢、威脅。青少年開始冷戰、不說話,我們需要主動打開心扉和他們談。
第二,坦誠面對自己的分離焦慮。這是現代父母在孩子成長與突破的過程中,必須接受的重要考驗。在當代心理分析學家佛洛姆所著的《愛的藝術》書中,就提到了父母親需要面臨的調適。他說孩子的獨立是一種必然性,父母的愛要轉化為讓孩子活得更自主、更有能力的方式。在孩子日漸長成的過程中,父母必須對生命有信心,希望孩子日漸變得獨立,漸漸與父母分離。父母的愛要給予成長中的孩子一種逐漸增強的能力感,最後,要允許他成為他自己的權威,而免除父母親加給他的權威。
第三,溝通的平台上,沒有「我對你錯」的結論。親子溝通中,不要樹立對錯或輸贏的態勢。做父母的你,跟家裡青少年互動中,無論判斷對了或贏得了多少次,都沒有獎盃可以拿,只有自己家中的青少年身心都健康的情況下,才是真正的勝利。青少年主動問我們的想法,不要把這個回答當成攻擊的機會,也不要藉這個機會來增強父母的權威。回答時要針對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孩子的人格,因為行為是可以改變的。在談話的技巧上,我們可以多用發問的方式,來讓孩子有機會自己反省思考,逐步找出盲點和改進之道。其實,青少年時期的孩子,雖然希望獨立,但也渴望父母溫暖的呵護。而且,青少年成長的路途上,有很多困難及挑戰,他們是需要父母的瞭解及輔導。做父母們的比青少年要成熟和有經驗,讓我們選擇以溫暖的姿態,守護在孩子身邊,給他們信心和勇氣,面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們從指導轉為引導的立場,來扶持他們的選擇和決定。
(台灣愛家基金會特約講師金鳳/轉載自台灣愛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