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英正 著
暑假一趟獨自到國外的旅程,讓我更多緬懷父親的位分,以及這個位分所代表的尊榮。
我非常喜歡 Erma Bombeck 所寫的這段文章:「小時候爸爸像冰箱裡那盞燈,家家都有一個,只是沒有人知道,門一關上,父親或那一盞燈會做什麼!」的確,在親子關係中,這將是「信任」關係的發展基礎,因為孩子逐漸學會相信與期待,並且知道「那一盞燈」仍在那裡。一個「隨時與孩子同在」的父親,將是孩子一生最根本的倚靠與安慰,所以當我望著滔滔的黃埔江,遠處「東方明珠」閃爍耀眼,失落與遺憾卻盈溢胸膛,久久不能散去。
怎樣的父親形象?
許多人看到電視上的刮鬍刀、按摩椅、血壓計及健康食品等爸爸節促銷廣告,才猛然記起「爸爸」的存在。這反映出許多「爸爸」確實讓孩子們度過了不少童年、少年,乃至一生的「孤獨歲月」,這種孤獨感並不是全然因為爸爸是否在身旁,而在於他給孩子的感受。究竟對孩子來說,父親的身影是鮮明的記憶、抑或是很遙遠、很不真實的印象?許多孩子的確存在著名義上有父親,但無父親環繞的迷離感覺。
對我而言,「父親」鮮活地在印象中躍動著,而且是從我還在學齡前就已經出現了。我永遠記得那早晨清新的空氣,沁涼入鼻,坐在父親為我預備的腳踏車前座扶手上的兒童專用座椅,迎風奔馳,因為我得到鄉下奶奶家度過一天,直到傍晚,父親或母親才會接我回家。雖然已過四十餘年,但從頭上偶爾吹來的父親「口氣」,在車程上下的震動中,至今仍歷歷在目、依稀可聞。
父親一直忠實地陪伴著我們,只是由於工作的忙碌與傳統父親角色的身段,總讓少年時的我們與他有著一層薄紗般的距離感。直到自己也身為人父,能更深刻體會為父的心腸之後,「父親」的形象一下子又鮮活起來,雖然不若母親所給予地那麼溫柔婉約,但仍然帶給兒女一種母親所無法給予的厚實與安全感。
生命中「與父親共舞」的小曲譜成了每個人生命中「內在父親」的樂章,有時彷彿宿命一般,會在自己身為人父的旅程中重播。心理學家說「父親」的角色是具有神聖性的,他應當是保護者(雄性動物之天職)、是情感的穩定者與信任源頭(精神分析學派所言之「渴父症」)。所以,父親最重要的事是去「實踐」或「尋回」身為父親的尊榮,這種為父的「尊榮」乃是一種「生、養」的極致關係,其中蘊含著極其深刻的「心志」,充滿人間最美善的情操與眷戀,包括慈愛、信實、承諾、無條件的接納、奉獻、犧牲、享受犧牲、永遠而無悔的滿足。
先從陪伴孩子做起
「缺席」、「請假」幾乎成了許多父親的家常便飯,忙碌永遠是最常使用的理由,但並不是不能改變的理由,因為一個缺席的父親無法帶給兒女真實與美好的滿足感。所以尋回父親的尊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作法,就從「陪伴」做起。
陪伴就是「在場」,也是讓人滿足的享受。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心裡的安全感與信任感會增加,如同上帝陪伴我們一生一般。
陪伴可以發現孩子生命中缺乏及需要調整的地方,無論孩子在高山或低谷,只要父母在場,孩子會有很大的安全感。而父親的陪伴更是重要,看醫生時父親「大手」緊握所傳來的安慰、第一次離家時父親堅定而充滿祝福的眼神、婚禮時歡喜挽著新娘的手卻又感傷的父親、站在講台上用真實生命致詞的父親、家居生活中父親的庭訓與教誨等等,這些都是身為父親者,要尋回位分中擁有的「尊榮」必須實踐的。
我很喜歡陪伴孩子,即便打籃球時體力不繼未能打完全場,卻能在一旁看他們打球、聽他們和同儕聊天而心滿意足。升學考試時陪伴他們,即使只能在每堂結束時看他們走出教室,上前噓寒問暖幾句,得到的回應或許並不直接或熱情洋溢,然而這些大小事將成為孩子們回憶庫裡的無價之寶。
雖然,身為父親的我常常並不完全,但是上帝是我們的安慰,《聖經》說:「因為孤兒在你──耶和華那裡得蒙憐憫」(何西阿書十四章3節),透過上帝奇妙的愛,可以激勵人們內心的父親形象,且因著上帝長闊高深的愛充滿我們,使我們學會如何去愛我們的父親、也進一步能去愛我們的孩子。想著想著,眼前浮現父親的身影,彷彿見著了上帝的偉大與可敬可畏的榮耀。誠摯祝福普天下的父親與我年近古稀的老爸爸主恩永偕、福杯滿溢;也和所有的「父親」共勉,齊心尋回父親位分應有的「尊榮」。
轉載自台灣愛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