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燕

無可否認,如何管教孩子是教育中的大難題,它對我的生活曆程來說可謂是一道檻。近來,讀了詹姆士·杜布森博士《讓孩子自信過一生》這本書,其中杜博士這段關于管教的話深深打動了我:

“如果應用得當,充滿愛的管教是有效的。它使父母與子女之間彼此尊重,並因而彼此愛護。它使孩子知道如何尊敬他人,並成長為有責任心、有建設性的公民。然而,要達成這一切果效也是要付出代價的。這需要我們有勇氣、有信心、積極努力、始終如一的管教。一言以蔽之:我們必須在完全的愛的氛圍下敢于管教。”

說得真好!要愛,也要管教,但我們卻常常不能兩者兼顧。

記得小學二年級時,一次,我指使妹妹偷偷拿家裏的糧票換糖餅吃。母親得知後,在父親的鼓動下,拿起棍子著實把我打了一頓,並罰跪半個多小時。當時,生性倔強的我,一心要做劉胡蘭式的女英雄,獨自躲在被窩裏痛哭半天,堅決不向父母認錯,甚至沒有當著他們的面流一滴眼淚。我還暗暗下決心:將來等我有了孩子,不管怎樣,我都決不懲罰他!

而當我做了母親有了兒子後,卻未實現當年的“決心”,我多次懲罰兒子,甚至打過他。他四歲時,有回大發牛脾氣,用“尿”當子彈,向我一通掃射,我氣壞了,狠狠罵了他;有次因他和妹妹絆嘴,嚷著叫妹妹滾出家門,並故意打了她,為此我嚴厲地罵他。還有一次,我從他喜歡的小蝌蚪中捉了兩三只給另一個小孩,他竟發瘋似地又哭又鬧,並一邊把我的傘扔到湖中,一邊罵了許多難聽的話,我于是打了他一頓。後來,我還氣急敗壞地打過他好幾次,有次甚至不小心把他的腿打青了一小塊。

但往往在事後,我又後悔,兒子在這樣的管教方式中能感受到我對他的愛嗎?

一天,在兒子就讀的小學,一位北京來的教育專家在暢談了教子育兒的觀點後,請從來沒有打過孩子的家長舉手示意。在場的兩三百名家長,只有兩三雙遲疑的手慢慢舉了起來。沒想到那位專家走到主席台前,深深鞠了個躬,動情地說:“謝謝,謝謝您,我在這兒,替您的孩子謝謝您啦!”那場面弄得我感動萬分,差點落淚,當時,我覺得這專家說得對,孩子不能打,不能罰,因為大人的體罰會教壞孩子去打別人,會使孩子變得具有暴力傾向。

但是,孩子犯了錯就不需要管教嗎?到底該不該“懲罰”孩子呢?“YES”或“NO”?這個問題,從此像一個帶刺的東西擱在我心裏,覺得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左右為難。

在認真閱讀杜布森博士的《讓孩子自信過一生》後,我對如何管教孩子有了更深入更清晰的認識。

杜博士在書中非常具體地談到了什麽是不傷害自尊心的管教,他說處罰(尤其是體罰)會不會破壞孩子的人格,主要是看父母的態度和動機而定,重點不在于“要不要打”,而是“怎麽打”、“為什麽打”,以及這跟孩子的自我觀念有什麽關系。

杜博士認為,如果使用得當,體罰是一項很有用的工具,父母可以偶爾打打孩子的屁股,但是,這絕對不表示你可以把自己的沮喪和不安發泄在孩子身上,你不能因為心情不好,就在孩子做錯事、發生小意外或行為幼稚、不負責時擰他耳朵;你也沒有權利在別人面前處罰他,或者用不尊重的方式羞辱他。而另一方面,如果家長為了愛,就完全不管教孩子,其實也是在破壞孩子的自尊。杜博士說:“當孩子知道自己犯錯時,他會期待父母做出適當的反應,畢竟父母象征每個孩童所想要的公平、法令和秩序:父母若拒絕接受孩子的挑戰,孩子就不會尊重父母,也覺得沒有必要聽從父母的話,更重要的是,孩子心裏會納悶,如果父母很愛他,為什麽會容許他做這種壞事。” 杜博士更提供了一些管教的要素來避免體罰傷害到孩子的心理。第一,事先設定界限。第二,把體罰留待孩子挑戰你們的權威時才使用。第三,不要因為孩子一時犯錯或不小心釀成意外而體罰他。第四,處罰孩子後,記得張開雙臂擁他入懷! 第五,孩子到了八九歲以後,體罰就不再適用了。

我認為杜博士說得非常好。因為愛孩子,我們才管教孩子,關鍵在于,我們必須真正懂得愛,認識愛,處在愛之中,行出愛的能力,在完全的愛的氛圍中敢于管教,若不是這樣,將走上錯誤的管教之路。通過對杜博士《讓孩子自信過一生》的學習,我對怎樣在愛中管教兒子有了與以前不同的內在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