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dy Keffer 著 / 曉愛 譯

我們生活在一個電子科技飽和的文化中。它所產生的信息、促銷、機遇和雜音似乎填滿了我們已經忙碌不堪的生活縫隙,以至每個醒著的時刻都被佔據。在這樣的喧嘩中,往往失去了培養品格的教導時刻。但是,那些刻意尋找這些機會的父母們,可以成功地培養孩子的道德品格——並且在這個電子產品超載的世界中創造出小規模的理智來。

打敗東西怪獸
你可能還記得沒有數位相機、iPod、智能手機、視頻遊戲機,高清電視機和筆記本電腦的生活,但是你的孩子並不能。因此,他們很容易去接受這樣的心態,就是他們需要市面上最新的科技產品。我們都知道,這是貴的。但是他們卻急於手持這些最新最好的設備,而付出常常是孩子們最後考慮到的事情—除非你幫他們記得。儘早開始是重要的——孩子一旦擁有了他們的零用錢和收入,就制定標準來強調慷慨大方的重要性。比如,一個家庭要求他們的青少年積攢兩倍於購買任何所需物品的金額。額外的錢是為了儲蓄,而那些有志於培養慷慨大方孩子的家庭可以很容易把其分成儲蓄和捐獻。

另外一個方法是基督教財政顧問推薦的信封系統,這裡的建議就是保留一定比例的收入作為捐獻使用,而且限制花在購物上的比例。

這些策略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減緩新型產品的積累。同時,專門留出現金來幫助孩子們優先考慮慷慨給予。在攢錢之後,一定保證給孩子們一些自主權,讓他們決定如何去用這部份錢。鼓勵他們奉獻給教會,但是讓他們有一些自由來滿足他們自己的強烈需要。他們可能會通過贊助機構來支持一個孩子,或是匿名為一個沒有負擔能力的同學購買學習用品。當給予是發自個人的時候,孩子們更容易看到他們正帶來的影響。自然,他們就更可能讓慷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娛樂我!……或可能不是

2006年 Yahoo 的一個線上民意調查報告顯示,每個美國家庭平均擁有12台電子設備,其中包括3台電視,2台電腦和其他7種小型設備,比如MP3播放器,視頻遊戲機和行動電話。民意調查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這些設備的重複使用,在一天24小時裡,加起來大約達43小時。聽起來像你家嗎?

除非我們刻意拔掉電源,否則我們一整天都可以娛樂。這樣並不能為了一些重要的屬靈追求留下太多的空間,比如禱告(帖撒羅尼迦前書5:17)、默想上帝的話語(約書亞記1:8,詩篇1:2),和自我省察(耶利米哀歌3:40,哥林多前書11:28和哥林多後書13:5)。科技並不是不好,但是它的持續存在可能會使我們遠離那些重要的堅固我們屬靈生命的操練。

無論我們正常的科技狀態是怎樣的,讓我們能擁有一些稱之為相反的“滿足感”。這就是安靜的能(詩篇37:7,46:10,撒加利亞書2:13),和我們的思想獨處,得以安息的能力(箴言14:30,以賽亞書26:3,約翰福音4:27,提摩太後書1:7)。在今天的文化中要走到那裡是需要一些努力的,但也是做得到的。我們可以從基於聖經的禁食教導開始——但不是禁食物,我們也能從科技中解脫。找一週,關掉電視,脫離網絡待一天。偶爾一次,上車就關掉收音機。在你的生活和你孩子的生活中創造一些空間——從電子產品中得以自由。

另外一種實際的選擇是教導孩子享受安靜和獨處。在以後的年日裡,這些可以成為寶貴的屬靈操練,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其目的是幫助他們享受在無聲的生活中。從宣佈每天下午或是晚上無科技(產品)的時間開始。在這樣的安靜時光中,書籍是絕對允許的,如在戶外散步或是花時間於自己的愛好中也是一樣的。沒有電子設備的時間不可能每天都能實現,但是珍惜這段安靜時間往往能在孩子心中建立起一份持久平和、安靜的感覺。 愛你身邊的人

有趣的是:我們的科技設備允許我們和許多不同的朋友保持連繫,但是常常忽略了那些在我們身邊的人,卻傾向於在線或是電話上聊天。此外,我們時常以我們無法親近的方式進行遠距離的互動,而親密感也會消失。在網絡通信時代,需要意向性來確保真實、高接觸的緊密關係得以維持。

優先考慮的第一件事就是為了您的家庭創造專注彼此的時間,不要讓科技分心。這可能意味著飯桌上沒有短信。(甚至更好的:沒有任何電子設備。)花時間去看看彼此(有眼神的交流),並了解每個人一天的生活。

第二,和你的孩子們談論他們是如何在網上和朋友交流的。他們是誠實的,還是試著看起來不像他們?尊重他人意味著對自己的身份直言不諱。

最後,對他人友善也意味著不要僅僅因為你有技能就利用他們。《全面連線:青少年們在網上真正在做什麼事情》的作者,Anastasia Goodstein(安娜斯塔西婭.古斯泰因)說:「互聯網讓任何人都可能變成惡霸。很多人正在這樣做:三分之一的孩子說,他們是網絡霸凌的受害者;16% 的說他們自己做過一些霸凌。」顯然地,這裡沒有友善,但是由於這變成了常態,你可能需要給你的孩子一些非同尋常的鼓勵。

退 出
毫無疑問,如果孩子們看到你自己親力親為,他們很可能會養成這些好的品格。讓你的家成為以品格為核心,科技為附件的地方吧——而不是相反的樣子。

(@2018 Focus on the Family. All rights reserved.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at www.focusonthefam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