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旭玉 修編

當您的孩子面臨挑戰時,請做好周全準備,隨時提供幫助。

新冠疫情似乎在全球各地慢慢恢復。我們收起了口罩,去看電影,甚至坐上飛機去旅行。 但隨著這一場健康危機的緩解,另一場危機卻在不斷醞釀,那就是青少年的焦慮和憂鬱問題。 如今,如何有效幫助青少年克服焦慮和憂鬱成為了很多父母重點關注的話題。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的一項新研究中寫道,2021年有44% 的美國高中生表示,他們經常會有「持續性的悲傷或絕望感」。 這是有史以來該機構調查到的最高青少年憂鬱率,與 2009 年 26% 相比,最新的數據顯示出巨幅的增長。

而且報告發現,四分之一的高中女生曾真實考慮過自殺。 其他更具體的指標也在發出警報, 在新冠疫情期間,進食障礙的患病率急劇增加。與此同時,青少年自殘的比率增加了 99%。 青少年自殺率也在上升—但這不僅僅是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影響。自2007年以來,青少年自殺、自殘、患心理疾病的比率年年都在增長。

德理克·湯普森 (Derek Thompson) 今年四月在「大西洋月刊」中寫道,「對於青少年群體來說,幾乎每一項心理健康指標都在惡化,而且這種情況在全國各地都有發生。」

青少年的焦慮和憂鬱

許多父母—尤其是愛孩子的父母—可能認為他們的孩子不會受這些可怕趨勢的影響。畢竟,他們的孩子活在愛中—這世間最偉大、最美好的關係中,孩子們怎麼可能憂鬱呢?

但這也是憂鬱症的關鍵所在:它會誤導你。你所學到的一切,你從小相信的一切,在面臨憂鬱症時都可能變成極度的絕望,你會感到迷茫和空虛。雖然一些研究表明,愛可以成為對抗憂鬱症的堡壘,但遭受憂鬱症折磨的青少年會感覺更糟。他們可能會告訴自己:我不應該有這種感覺,我一定出問題了,我的父母會因我感到羞恥。因此,當他們應該尋求幫助時,往往會選擇隱藏憂鬱的情緒。

我能理解這種情況。當我還是個青少年的時候,就是那些經常感到悲傷和絕望的孩子中的一員。儘管我真的很愛我的父母,我卻從來沒有和他們談過這些感受。我不想讓他們擔心,即使這確實是他們應該擔心的。

那麼,父母該做些什麼呢?你能做些什麼來幫助有焦慮和憂鬱情緒的青少年?

以下有四點建議,希望可以對您有所幫助:

  1. 注意一些警告信號

青少年帶有警示性的行為和現象會經常發生,但矛盾的是,它們的危險性很難被察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通常我們會認為這是青春期的正常現象。畢竟,大多數青少年在此時期都會經歷情緒波動並感到有點煩躁,甚至一直抱怨自己心力交瘁。但這些也可能是憂鬱症的跡象。作為父母,你們可以覺察這些跡象,尤其是當孩子們在與他人交往時。一些可能存在的跡象有:不願意主動社交;對拒絕或批評變得更加敏感;疲勞; 莫名其妙、出現無法解釋的身體疾病,例如頭痛或胃痛;食欲變化;從課外活動中退出(或者,突然一下參加了很多活動)。

  1. 密切關注孩子社交媒體的使用情況

科學家和研究人員越來越多地發現社交媒體與心理健康問題之間的關聯。經常使用Instagram和TikTok等社交媒體平臺的青少年更有可能感到焦慮或沮喪。

一部分原因是青少年在社交媒體中所看到的內容。當看見俊男美女的照片時,青少年往往會產生比較心理,並為自己普通的相貌而感到自卑,甚至感覺自己沒有價值。當看見自己的朋友們在外面聚會狂歡,卻沒有邀請自己時,青少年就更加會感到鬱悶與沮喪。

花在瀏覽社交媒體上的時間也是一個問題。許多青少年醒來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機,睡前最後接觸的也是它。許多青少年睡覺時將手機放在身邊,淩晨兩點都還在瀏覽留言或與朋友聊天。沒有限制地使用手機不僅會分散青少年的注意力,還可能導致睡眠不足,這兩者都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在當今時代,青少年們無法離開社交媒體,因為這讓他們感覺與同齡人的聯繫更加緊密。當然,這並不全是壞事。但是父母應該監控孩子們的社交帳號,並適當限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或許,你可以和孩子們談談,看看他們是否願意在睡覺前將手機放到另外一個房間。

  1. 與你的孩子交談

很多事情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對吧?但如果你能做到,良好的溝通是關鍵。如果你的兒子或女兒在青春期時能夠與你展開愉快的交談,你便能夠密切地關注他或她的心理狀況。 如果你的孩子表現出自卑、無價值感或絕望,或表示難以入睡或難以集中注意力,或者承認有傷害自己的想法,這些都是憂鬱症的重要跡象。

此外,這些交談可以幫助避免孩子患上憂鬱症,它們可以減少孩子的孤獨感。你的孩子可以表達他們的焦慮或絕望的心情,把這些感受說出來總是會有幫助的。

你也可以多問孩子們問題,比如關於學校、朋友們、及最近的心情。即使問一些尷尬的問題也無妨,「你有沒有想過傷害自己?」。我的一位朋友曾經領導過一個針對青少年自殺預防的非營利組織,他說這類問題可以為重要的、關鍵的對話打開大門。同時,也請你對你的孩子保持坦誠和包容。

不過也請記住,即使你的孩子非常愛你,重視你的意見,並且可能一直渴望得到你的幫助,或僅僅就是一個擁抱,他們可能仍然不會願意談論這些非常私人、並讓他們感到痛苦的問題。 但請你堅持下去,多關心他們、問他們問題,也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分享一些關於你自己的資訊——那些讓你害怕或讓你難過的東西。如果你透過展示自己的不完美來體現對孩子完全的信任,那麽你的孩子也更有可能給予你相同的信任。

最後,盡可能地與你的孩子交談。你們可以一起散步,也可在上學路上交談,或是關掉電視,共同享用晚餐。無論如何,請做你孩子堅固的後盾,並給予他們所需的陪伴。 

  1. 如有疑問,請諮詢專業人士

你可以帶著孩子去看心理諮詢師。即使這會有點尷尬,但主動地邁出這一步很重要。心理健康專家可以為你提供更多方法來幫助你的孩子度過那些真正艱難的青春期。 如果你的孩子需要幫助,那就去尋找幫助。說實話,我經常在這方面犯錯。

最後的一些想法

事實上並沒有靈丹妙藥,也沒有治癒憂鬱症的奇蹟療程。一些青少年可能會在幾周內擺脫困境;但對其他人來說,這可能會是一場持續的掙扎。作為父母,我們的任務是治癒孩子們的傷痕並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但有時我們也會在憂鬱症面前感到無助。看著自己的孩子掙扎並遭受憂鬱情緒的折磨是非常難受的。對於如何幫助患有焦慮症和憂鬱症的青少年,並沒有簡單的答案。

但希望總是有的。你和你的孩子可以尋求幫助。憂鬱症是一件很難擺脫的事情,但它可以透過諮詢、藥物治療、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沒錯,智慧的教養方式來治療。 當然。你也應該鼓勵你的孩子參加支持性的小團體。感恩的眼光也非常有幫助,對上天賜給我們的所有事物表示感恩可以提醒我們有如此多的事情值得我們感恩。將我們的困惑暫時放下可以減輕焦慮—這種焦慮常常與憂鬱相伴而生。 與信任的人交談能提醒我們,我們並不孤單—這是克服憂鬱的關鍵因素。 花時間閱讀有益的書籍或在青年小團體中與朋友共度美好時光也會對你的孩子有所幫助。

作為父母,也許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讓你的孩子感到安心,讓他們知道自己不需要獨自經歷這一切。憂鬱症試圖透過孤獨感來攻擊青少年。此時,身為父母,你們需要站出來提醒孩子們,你們總是支持他們,你們會永遠和他們在一起—愛他們的家人、朋友也永遠在他們身邊。並可以向他們承諾,無論他們經歷什麼事,你們都會和他們在一起,一同面對。

 

Copyright Focus on the Family. All rights reserved. Used with permission.

🌱【失親兒福利基金會諮商中心

📞 預約專線:(02) 2747-7555 分機301、305

網路預約:towfcc@orphan.org.tw (提供姓名與電話)

服務對象:一般社會大眾、基金會服務之失親兒少與其主要照顧者

服務內容:電話諮詢、兒童個別諮商、青少年個別諮商、成人個別諮商、團體諮商與輔導

失親兒福利基金會以增進失親兒福祉、弘揚人性愛心,結合社會善心人士,關懷失親兒全人發展為宗旨。基金會前身是台北市孤兒福利協會,成立於1968年。2007年轉型為台北市失親兒福利基金會。目前已於全台設立14個服務處,服務超過14,000位個案。諮商中心除了基金會的個案,也提供專業服務給一般社會大眾,幫助個人與家庭面對困境、調適情緒、學習有效方法,並重拾成長與前進的力量。

🌱【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關懷輔導中心

📞 預約專線:(02) 2362-7278(利用上班時間電話預約:週一至週六 9:00~12:00、13:30~17:20)

📞 關懷熱線:(02) 2369-2696(週一至週五 9:00~21:00、週六 9:00~18:00)

輔導類別:個別協談(家庭婚姻、生涯、自我成長、性別議題等)、親職協談(家庭婚姻、自我成長等)、青少年輔導(行為困擾、自我成長、性別議題、暴力議題等)

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在全人關懷、全人健康的終極架構下,透過個別諮商、團體輔導以及關懷熱線等管道,實踐教牧輔導的理念與目標。積極開辦兒童全人輔導班、兒童全人輔導研習會、兒童輔導技巧訓練班、威信型遊戲輔導工作坊、威信型遊戲治療訓練團體、教牧輔導工作坊、焦點解決教牧諮商訓練團體,以及為關懷熱線志工提供各式訓練團體與工作坊;以多元化方式,落實關心社會文化變遷,竭力關懷社會文化現象。

🌱【芯芽諮商中心

預約方式:透過電話/Email/FB粉專/官方LINE

📞 電話:(02) 2939-6396 分機1901-1903(週一至週五 9:00~21:00)

Email:yacounseling@bethany.org.tw

FB粉專:https://reurl.cc/Q9m3p0

官方LINE:https://lin.ee/MlbfiMb(或搜尋@519vtvvq)

中心地址:台北市文山區保儀路129號9樓

輔導類別:心理諮商、教牧諮商、悲傷輔導、親職教育、團體課程

芯芽諮商中心為伯大尼兒少家園所附設的諮商中心。伯大尼兒少家園創立至今超過六十年,曾照顧上千位受虐、失依與無家的孩子,近年由於新大樓的落成,有充足的硬體空間,因此將心理諮商的服務拓展至社區兒少、成人及家庭,盼延續伯大尼擁有的資源和多年經驗至社區,一起共創全人與家庭健康。

取名為芯芽,緣由是機構長年所服務的孩子,我們常見到他們因過往的多重創傷,造成內在有許多破碎跟受損,因此,我們盼望每一位接觸芯芽的人,在專業的陪伴和協助之下,他們的心被醫治,逐漸恢復受造的生命並發揮其獨特之處。

🌱【臺北市政府市民心理諮詢站】(完整訊息請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4月11日電子公告

📞 預約專線:0963-385-820(每週一至五,9:00~12:00,13:00~17:00)

現場登記:每週二、週四中午12:10起受理現場預約

服務內容:心理諮詢、心理健康BMI檢測、北市心理衛生資源介紹等

服務時間:至2022年12月31日。每週二、週四中午12:20~13:30

服務地點:臺北市政府一樓東區秘書處市民服務組

*不限台北市市民* 諮詢免費,每人限使用2次(不得為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