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家庭月焦點:失黏家庭
為什麼2022家庭月的焦點是「失黏家庭」?什麼是「失黏家庭」?
家,不是一個「當然存在,不必多說」的名詞,而是一個可以透過努力與改變,讓每一個人幸福、讓世代充滿祝福的港灣。
FOCUS看見現在家庭存在的問題,不是缺功能家庭。絕大部分的家庭看起來健康,其實家人關係疏離,甚至是充滿怒氣和怨懟。這樣家庭感受不到愛,對孩子而言更是傷害,而這個傷害將會帶到他未來的家庭中。這種家庭,我們給了一個名詞,叫「失黏家庭」 。
家人關係的黏度不夠,彼此疏離;關係太黏會讓人喘不過氣來,所以合宜的黏度能讓人感受到家庭的愛。 其實這是最大宗的家庭狀況,但他們通常不會求救,也通常不知道如何改變,這也形成我們目前普遍令人擔憂的家庭現況。調查顯示:
51%的家庭,家人每天對話不到一個小時。
83%的家長做不到真正傾聽孩子的想法。
當親子衝突越多,青少年的憂鬱情緒也越嚴重。
缺少溝通時間、感受不到安全的愛都會讓家庭關係產生失黏。
轉化失黏家庭,幸福三件事:傾聽、接納、問問題
看似簡單,其實需要不斷地練習。
傾聽是不插嘴、不阻止,讓對方說完自己的想法。
接納是面對和自己不一樣的想法,不先拒絕和說「可是」。
問問題是懷抱著好奇,真心想知道彼此想法的差異,了解對方這樣想的出發點。
應用篇:如何透過傾聽、接納、問問題讓媽媽知道她被聽見、被了解呢?



轉化失黏家庭有方法
給喜歡聽訊息的人
訂閱收聽 YouTube「莫非有情」(開啟小鈴鐺捷徑 👉 愛,家就幸福了)
給想要談一談的人
參考資料:
王齡竟、陳毓文 (2010)。家庭衝突、社會支持與青少年憂鬱情緒。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1),65–97頁。
兒福聯盟 (2018)。你的煩惱不是我的煩惱?!。https://www.children.org.tw/news/news_detail/2047
桂冠 (2018)。2018親子溝通調查。https://www.laurel.com.tw/2021happytable/past/2018branding.html?review
童囿臻 (2018)。嘉義地區青少年親子互動、憂鬱情緒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人文學院生死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