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家編輯室

問:許多華人說到要與姻親(公婆或岳父母)同住都退避三舍,有沒有實際可行的做法或安排?

答:這確實是我們同胞中非常實際且相當重要的家庭議題,處理得當,則皆大歡喜;否則就彼此鬧翻,骨肉分離,親情受傷也久久無法癒合,並且家中的兒童都深受影響。

我們先來了解姻親同住形成的原因:
一、文化上的:自古以來「養兒防老」的觀念深植人心,老年人經濟的需要及精神上的慰藉要依靠兒女來提供,若是成長的兒女不能反哺、盡孝,則將面對鄰里、親友評論的壓力。
另一個文化上的因素則是大家庭的習俗、五世同堂人人稱羨,甚且不止是直系親人同住,連旁系的親屬如叔伯,姨舅,甥姪也都群居成一大家族,才顯得人丁興旺。這種傳統生活模式中,個人及小家庭都只是大家庭的一份子,非常少有自己的空間。過慣了大家庭生活的老人家,對於兒女輩自立門戶,自然會有他們的一套看法。
二、實際生活上的需要:老年人有了老、病的現象或是喪偶了,須要小輩來陪伴、照顧。或者兒女們組織家庭後有比較大的財力及人力的需要,例如買房及育兒,這時老人家基於親情,自然傾力相助,不但把房產過給兒女,二老也住到兒女家來幫忙家務,照顧孫輩。這都促成了與兒女同住的現象。

「姻」字造成的困難
與姻親同住困難的癥結就在於這個「姻」字,正是因為這種親屬關係由婚姻而來,並非親生的血緣關係而產生了巨大的複雜性。如果是親生的父母子女,不但存在著血緣關係並且有共同生活幾十年的實際經驗及了解,也一起面對了家庭中如經濟、疾病等困境,這些都加強了彼此同甘苦,共患難的向心力。再說到底是延續了同一個家族的傳承,有著共同的家庭觀及倫理觀,看法上總是比較能走在一起。姻親則大大的不同了,可能彼此來自不同的地區,說的是南腔北調,吃的是南甜北鹹,對如何用錢過日子也自有不同角度及習慣等等。除了實際生活習慣上的不同,我們再來看看文化上及心理上的因素造成了姻親同住的困難。
一、文化上:傳統戲劇、小說及社會新聞中聽到的多是婆媳不和甚或遭受虐待的陳述。新進門的媳婦總是鬧得家中雞犬不寧,老人家心裡總有「娶了媳婦忘了娘」的陰影,媳婦則直覺老人家都是「浮生六記」中利害的婆婆……。這種文化使得婆媳雙方都認為自己將成為被害人,不知不覺中總要防衛自己,彼此關係自然緊張起來。
二、心理上:在姻親關係中心理上難以調適的是「關係中被介入」的現象。公婆覺得與兒子的親子關係中被媳婦介入,媳婦則覺得與丈夫的婚姻關係被公婆介入,女婿與岳父母的情形也一樣。這其中無論親子或婚姻關係人人都有想要保全或加以防護的傾向,自然各自對於介入者產生無形中的排擠心理。再則婆媳關係中的兒子及岳父母女婿中的女兒被夾在複雜的親子以及婚姻關係中,左右為難,如坐針氈。還有,這二代四個成人中,到底誰是一家之主,也莫衷一是,更別談雙方的長輩都來與年輕夫妻同住,可想而知,那會是何等困難的景況!

一個婚姻就是一個家庭
要跨越這些文化上及心理上的困難自然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我們在這裡提出一個單純也是基本的理念:「一個婚姻就是一個家庭」。
一個家庭有其自主性與私密性的需要,舉凡夫妻情感、財務、作各種決定等都需要有其獨立的空間,所以兩代的成人同住,就是把兩個家庭壓擠在同一個空間裡面,連夫妻吵架的現場都要攤在親人面前,可想而知,其中必會出現壓抑、難堪的負面情緒,再經長期積壓,這些壓力就成了未爆彈一樣,危險性及殺傷力更大,如此只有使二代共處難上加難。

製造生活及心理上的空間
要解決這種二代同住缺乏空間的困難的一個實際做法就是「製造空間」,在有限的居所中與家人互動之外,增加夫妻在外面的活動,這樣可以開闢夫妻自己需要的談心、商量事情的空間,也要多參與自己這一代朋友的社交活動,如此就增廣了生活與心理上的空間,並適度的釋放了心裡的壓力。鼓勵老人家出去參與社交是相當重要且是必需的事情,不但有益於家人相處,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更是不可或缺。
老人家也許一輩子就是以照顧家人為生活重心,很少想到安排自己的休閒生活,如此不但造成精神苦悶,並且一味地依賴兒女輩來豐富他們的生活內容,這種過度的期待,只有讓年輕人疲於奔命,難以負擔。這時向老人家推介一些教會或社區的活動,學學語言、參與健身等,最好是定期的聚集(一星期幾次),如此不但可讓生活步入常軌,並且增加與朋友的交往,大家談談笑笑,增添生活的趣味。當一個人有好心情時,在家中就比較好相處了。

委身帶來力量
姻親既然是因婚姻而產生的親屬關係,我們在談同住的問題時,也要從婚姻的觀點來看。本來要把沒有血緣關係的姻親當做自己的血親來對待及相處就是一件需要額外努力才做得到的事情,此時也特別需要用上對婚姻委身的力量。那就是為了配偶的緣故而努力加強與姻親的關係,因為知道配偶左右為難的立場,並且基於愛屋及烏的心理,就願意在姻親身上放進更多尊重、體貼的心思及行為。但這種做法可能產生二種迷思,其一是隱忍到底,直到枯竭,引起身心疾病或情緒失控,使得關係更難收拾。要避免這種現象產生,需要注意個人的抒壓處理,保持心理上的健康、平衡,以至於有足夠的彈性來承歡膝下。也可以尋求團體的支援,如教會、社團等支持團體,或參加座談會,講座等來促進自己處理關係的技巧,及更能夠了解老人家身、心的需要,而且能交換彼此的經驗談,也能產生觸類旁通的效果。盡量避免閉門造車,苦無出路,就一味的隱忍,而造成身心受損,對個人及家庭來說,這都是一種損耗,值得深思!
另一種迷思就是配偶在你做各樣努力時,並不見得會支持或感激你,因為在傳統文化的層面上,認為服侍長輩是理所當然的。這時就需要克服這種心理,更要拿出對婚姻的委身了,委身的意思就是為了一個更高的目的而願意承受眼前的困難。在婚姻關係中,能溝通、協調的部份要盡量去進行,其他的關於家庭及文化的背景,只能接納。但接納並不就表示放棄希望,而是以現狀做為一個基點,再往上加以建造,不斷地放進正面的元素,如體貼、諒解、成全、感激等,以至彼此間能產生良好的互動。否則為了姻親問題而對婚姻造成殺傷力,也多有所見,不能不慎啊!
二代之間若發生困難,我們對年輕的這一代主導來解決困難較寄予厚望,因為他們較有彈性來改變並較能獲得需要的資源。若是困難的情況相當嚴重的,也可以尋求專業輔導的協助。願你因與姻親同住,個人有更多的學習及成長,並使婚姻、家庭都蒙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