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b Smithouser 著 ■ 紅英 譯
Tracy和處於青春期的女兒Kelsey是“朋友”。她們不是穿著母女裝漫步在高中校園裡笑談男生的那種好友,而是在微信、QQ等社交媒體中將對方“加為好友”,訪問對方的個人信息。Tracy發現和孩子們保持關係的最好方式是把她們“加為好友”。
Tracy和丈夫並不是為了窺探Kelsey的空間或竊取她的會談信息,而是為了與之建立關係。但是像很多父母一樣,他們花了很多時間才適應這樣的網絡環境。
青少年用QQ給朋友發信息時,父母對此類社交媒體的態度有些左右為難:應當如何應對這種情形,父母應該允許青少年使用這些社交媒體嗎?Tracy和丈夫發現家長可以使用現代高科技工具增進家庭關係。
專家認為如果沒有監管,沒有節制使用社交媒體對青少年會有不良影響。90%的青少年會使用這些社交媒體,因此父母不能忽視青少年之間使用現在科技的連接方式。
如今青少年在哪裡彼此連接?任何可以滿足他們自我認同的心理需求的地方,他們都會彼此連接。青少年希望得到“評論”,期待“點贊”,他們也會“轉發”或者“收藏”一些信息。青春期的孩子渴望關注和肯定,但是缺乏判斷力。這個時代的青少年行為變得更加善變和多元化,父母發現愈加難以監管。
刻意,但不強迫
調查研究發現一個可喜的情況,父母願意學習現代科技並用來與孩子建立更加穩固的連接。心理學家發現在日常生活中與父母利用社交媒體互動的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和父母關係也更親密。這些年輕人更少經歷挫折感,更少發生違紀或攻擊性行為。
愛家電影及媒體分析部總監Bob Waliszewski先生說到:“雖然當今科技發展呈下降趨勢,但是其在教養子女中的使用還是呈上升趨勢。比如,父母可以發送一個表達“我愛你”的鼓勵短信或者圖片給子女。他們可以“喜歡”孩子的社交媒體留言,一起玩在線遊戲或者分享幽默、勵志或者音樂視頻。今天,提供給父母和孩子們深入互動的方式,很多是前輩們所無法想像的。”
數字時代提供了一個塑造適當行為的更多優勢,Tracy告訴Kelsey如何在線行為,在線互動展示給其看何為得體的網絡行為又是另外一回事。在提供教導時,父母也應能享受這種新式互動中的快樂。
你可以選擇建立一個家庭Facebook主頁,至少可以在上傳日誌、線上留言問答當中,保持青少年和家人之間時常查看社交媒體中互動信息。
在這互動當中,一張圖片勝過千言萬語,為什麼將自己限制於140個字的微博留言呢?在青少年的Instagram or Selfie時期,在線行為變得越來越圖像化,一幅圖片可以激發會心一笑或者傳遞祝福。
確實,正如我們過去寫便條放在孩子的午餐盒裡告訴他們“你真棒”,一個即時的留言或者用心的跟帖能夠與青少年建立溝通的橋樑。
父母與孩子的線上互動或跟帖應當避免讓他們在朋友面前感到尷尬,或者影響你們關係。要想得益於使用社交媒體需要付出努力和智慧,不過,我們還是能夠使用社交媒體與青少年“加為好友”而獲益的。
(譯自愛家雜誌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