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 Kevin Leeman  ■ 鄔錫芬 譯

是美夢還是噩夢?
我們童年的經歷和成年的夢想會影響我們鼓勵(或阻礙)孩子的發展。如果當年你在學校受歡迎是因為你是運動健將,那麼,就算他喜歡下棋,你也許還是會硬要孩子往運動方面發展。也許你還記得進不了法學院的錐心之痛,因此就督促孩子擠進那道門。
有許多夢想是健康的:希望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在愛中成長,被別人接納。但如果我們的夢想完全不符合孩子的性情,或者只顧磨練他們的能力卻忽略了他們的健全發展,我們可能就是自己在做白日夢了。孩子需要父母的肯定,如果你只顧你的“曠世計劃”,他們是很可能順從你的,但結局可能真的相當慘烈啊!
有位母親跟許多父母相比,顯得眼光獨到,她給了孩子很好的家庭教育。九歲的女兒在聖誕劇中擔當主角,練了又練,在台上卻還是跑調。女兒鼓起勇氣唱完,一下台就哭了。
母親當場為女兒打氣,然後,私下告訴我:“很高興事情這樣發展,這是我求老天求來的。她的個性需要多學習面對挫折。幸好我在場,可以好好跟她談談。”
這位母親很清楚優先次序。她認為女兒個性的養成遠比舞台表現重要,舞台上的表現三個禮拜後就沒人記得了。她也刻意來到現場,好有機會立即給予女兒幫助。

你的夢想是什麼?
孩子十八歲時,你希望他在哪兒?講白一點,你希望到時候他是誰?你看得出他會以高分進入常春藤名校嗎?到了二十二歲呢?職業運動員?法學院頂尖畢業生,坐領高薪?
許多父母嘴裡不承認自己把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但從他們的做法上,倒是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為了達到目的,有些父母什麼都願意做,即使是幫孩子做功課也願意。約有四分之一的父母承認,如果孩子太累,功課太難,自己偶爾會幫孩子做功課。
身為心理輔導員,我有機會接觸許多父母,並發現很多父母的動機是好的。孩子也許為了不辜負家人,在中學、大學拼命用功,終於成為事業有成的企業家。等到他們當了父母,當然也不希望孩子落入自己竭力避免的人生,於是逼孩子好好用功,一直把他們逼到幾近失去自我。
你要配合上帝賜予孩子的天賦來做你的夢。查克‧司蘊道 (Chuck Swindoll) 跟我說,他認為箴言二十二章六節中“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這句話可以譯成“按照孩子的天賦來加以訓練”。
你的人生是你的,你的過去也是你的。不要去要求孩子的人生補償你的過去。讓孩子自由飛翔吧!

不要忽略孩子的情緒張力:
泄洪 vs. 漏水
我的建議是:不要忽略孩子的情緒張力。杜布森博士稱之為情緒的“泄洪vs.漏水”(Blowout vs. Slow Leak Syndrome)。如果因為你的期待多年來已經累積了不少張力,別讓這張力像漏水,到他長大成人時還在漏。希望孩子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現在得正視這股情緒張力,要在未來幾個月細心觀察,慢慢改變,必要時和孩子討論。只要小心行事,就不會有問題。至於“泄洪”,我說的可不是“爆炸”哦!
你不必在一夕之間大肆改革。你也許可以從道歉開始,那麼,流血是可以避免的!你可以跟女兒說:“對不起,爸媽也會犯錯。對不起,我想我一直都對你太嚴厲。你是我們的寶貝女兒。”
孩子很普通,也是一種幸福!有位知名的聖經教師說過,母親懷胎九個月,我們會禱告九個月,希望孩子一切正常。但就算他出生後一切正常,我們也無法接受他的正常,因為我們希望他永遠都超乎平常。聽到“成功”的故事(比方說,在市區長大的男孩終於搬離市區,還幫母親在郊區買了個新房子),我都會很想潑一下冷水:有好多住郊區的人為了把女兒栽培成體操選手,全家捨命陪君子,後來才發現愛女不可能達到國際水平。或者,母親在週六一早叫醒全家,只因為要送大兒子到另一個城市去參加游泳比賽,直到某天兒子說他不想游了,想去參加機車競賽,全家因此很哀怨。

運用正向期待力量的七種方式
好多人把標準定得太高。到底要怎麼定才好?我們來看看正向期待的力量。
方式一:善待孩子
“正向期待”充滿了溫情:犯錯沒關係。如果孩子鬧著要吃糖而你期待她的最佳表現,你就會不慌不忙地說:“傻孩子!妳忘了我們剛才說好的啊?”然後繼續買菜。不要大驚小怪,她可能真的忘了你在進超市以前跟她約好的。你面對的挑戰是:期待她的最佳表現,然後用行動來表達你對她的期待。
如果孩子沒做到,滿懷溫情的父母會說:“你已經很努力了哦,沒關係,還有下次。” 。孩子的行為偶爾會有偏差,如果必要,輕輕打一下,讓他回到正途。重要的並不是要他完全一百分地走在路中央,重要的是他的方向正確並且一直在努力培養內在的責任感。
你是否從來不犯錯,和人說話時總是語調合宜、舉止得當?其實,我們沒有一個人做得到。父母對孩子的正向期待會給孩子一些人性化的空間。

方式二:建立界限
如果孩子的人生像條寬廣的路,父母對孩子的正向期待就像是路邊的護攔。讓我們再次使用超市那個例子。當你運用正向期待的力量時,你會清楚地告訴孩子可不可以買糖。如果他們試探你,問你能不能買支棒棒糖在回家做飯的路上吃,這是很正常的。(這並不是叛逆哦!)你只要微笑著說:“問得好,寶貝女兒。你知道我不會幫妳買的,對不對?”。
小咪笑了,甚至是大笑,然後把糖放回去。沒錯,她的確知道界限。有些時候可以吃糖,有些時候不可以。她知道界限,你跟她講:“傻女兒,你知道我不會幫妳買的,對不對?”的時候,她會很高興你當她是知道的。
對孩子採取“負面期待”(negative expectation)的母親可能會讓孩子買棒棒糖,因為不想當眾丟臉。她可能不准,然後大罵:“放回去!別再問了!妳到底在想什麼?妳怎麼搞的?在車上我不是跟妳說過‘不能買糖’嗎?妳聾啦?”。
當孩子發現一個小小的請求就會讓母親抓狂,她可能會忽然想到:“嘿,如果沒搞錯,我已經找到她的破綻了。好吧,且看我能賴皮到什麼地步。”。
正向期待也能幫助青少年設立界限嗎?問得好。
某個晚上,兒子凱文正要出門,他問我:“爸,我要和一些朋友去必勝客吃飯。”
“沒問題。”我答,“去快樂一下吧!別太晚回來。”
“別太晚?”他問,“幾點是太晚?”這問題,我從來不會直接回答:“哦,你知道的啊!”
幾點回來才不會太晚?顯然不是半夜四點。在土桑,我們有宵禁,如果凱文那時候才回來,很快就不能再享有開車的權利了,我希望他自己判斷什麼時候該回來。
如果我告訴兒子他必須在十一點回到家,這就是劃了界限(底線)。他也許想要晚點回來,是什麼攔著他呢?是我劃的這條界線。而我希望由裡到外訓練我的孩子,希望他們自己劃的線會讓他們了解什麼是善良,什麼是愛心,這會防止他們被傷害或去傷害人。

方式三: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線
讓十一歲的女兒夢倫開心的事情之一就是邀朋友來家裡過夜。我常提醒自己,她腦子裡永遠都想問:“我可以找朋友來家裡過夜嗎?”我儘量滿足她真正的需要,換句話說,我和她站在同一陣線。
和孩子同一陣線,並不是說什麼事都要幫他們做,而是只要你做得到就努力去幫他們滿足他們真實且正當的需要。如果希望孩子有教養,這一點是必要的。切記,一切都要回歸到彼此的關係上來。如果你們經常繞著對方打轉,找對方的破綻,你和孩子之間就不會有親密的關係。

方式四:從失敗中學習
孩子常說:“我不會”,“好難哦!” ,他們比較怕的是失敗留下的烙印,而不是怕能力受到考驗。如果你的孩子講這類的話,只要輕輕把他們拉到身邊,跟他們說:“嘿,去吧!好好努力一下。如果不行也沒關係啊!至少你學到了一些功課。”。只要你的心態健康(失敗是人生很正常、很自然的一部份),對孩子就是一大鼓勵。你也可以跟他們講一個你自己失敗的例子,讓他們知道在你眼中失敗並不是世界末日。

方式五:小心你口裡所說的話
女演員葛妮絲‧帕特洛說自己“一直都是爸爸的乖女兒”。父親布魯斯‧帕特洛在她十歲那年帶她去巴黎,好讓她“和永遠愛她的人首度遊玩巴黎”。她記得父親這句話,這句話為她編織了一張“很大的安全網”。
她說:“家父擁有令人驚異的猶太式溫暖。”。她父親在她三十歲生日後沒幾天便過世了。她記得父親“真的是一直支持我們(她和她兄弟)。如果你小時候,聽到父親說你是最棒的,你也會牢牢記得,而且心想:‘ 好啊,我什麼都敢試,因為不管怎樣,我都不會失寵。’”
大家都知道這句話:“被人砍會痛,被人講不會”,其實不然,言語真的有摧毀人的力量,有些話一旦說出口就收不回來了。箴言警告我們:“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 (箴言十二18)。
然而,言語也具有奇蹟般的力量:“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箴言十二18)。用言語來表達正向期待是教養兒女的重要部份。

方式六:親子對話
我所謂親子間的對話,指的不是像小鳥、蜜蜂那樣嘰嘰喳喳的對話。我指的是更重要的對話。
有時候,你需要和孩子講這類的話:“不管你這輩子做什麼,我都會永遠愛你。也許你對妹妹不好,也許你對我們很惡劣,也許你拒絕我們的信仰,也許你變成騙子、小偷,甚至這些全都犯了,但我還是會一直愛你。這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許多孩子之所以叛逆是因為他們覺得父母一心只要孩子朝他們期望的方向發展。信奉上帝的人都知道,祂告訴我們的卻是:不論我們做了什麼,祂永遠愛我們。我們髒兮兮的時候,不必先把自己弄乾淨,還是可以到祂這裡來。

方式七:讓他們擁有這個家
孩子若把家當成自己的,就會尊重家,會回家幫忙。朋友或親戚來訪時,有教養的孩子會主動幫忙。他們知道家並不是旅館,不應該讓經理(也就是爸媽)大小事情通通自己來。在有教養的家裡,若不主動幫忙,會產生一些後果。比方說,失去到朋友家玩並且過夜的權利,或者被限制晚上不能和朋友出去。
不少家庭採用專制獨裁的管教方式,這就會出現所謂的國王和王后─在單親家庭裡,就變成爸爸或媽媽一人獨大。在這樣的體制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對城堡裡的事物不聞不問,因為他們不覺得這城堡是他們的。他們會等著拿東西,只期待仁慈而專政的國王或王后為他們做所有的事。
採取這樣的正向期待方式就是在培育有教養的孩子。你不必期待他們是天才,也不必期待他們傑出,只要期待他們有最佳表現,然後,給他們機會去呈現。即使如果他們沒做到,也要原諒他們。
父母要給他們權利,期待他們做好分內的事。他們會有做不到的時候,但最後做到的會比做不到的多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