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家編輯室

這是個15歲孩子的心聲:「我有個同學,來自菲律賓,一年前來到美國。她看起來非常堅強,卻有自己的辛酸,對我說到非常想念家鄉的同學、朋友們,就突然哭了起來。我也不知道怎樣安慰她,只能安靜地聽她把心事說完。

她媽媽在家鄉時結婚,生了她,後來離了婚,把她交給外婆帶,不久,她媽媽再與一個男人同居,並且生下一個男孩。沒想到這個男人有暴力傾向,每次媽媽回外婆家來都有傷痕,她看到媽媽那個樣子就很氣憤,更是討厭那個男人。之後,媽媽帶著弟弟離開了他,又把弟弟托給外婆。弟弟性格非常強勢,即使小她好幾歲,也常欺負她。

最近她媽媽來到美國,嫁給現在的丈夫,她被接來美國一起生活。也許是常年沒有與媽媽一起生活,即使媽媽有意彌補多年的隔閡,她還是覺得與家人格格不入。每天放學後回到家,直到第二天起床,除了吃飯,她不會踏出房門一步。她就等18歲時離開這個家。

我想說的是,孩子需要愛,而不是傷害。他們需要家人幫助他們成長,而不是自己一個人在黑暗中哭泣著摸索。」

看了這篇敘述,您是否也感到心有戚戚焉?誠然,成年人的生活面臨各種難處,也各有不同的際遇,但一旦涉及生兒育女,則需要有長遠的打算。

每一個孩子被生下來就有其尊貴的價值,並且也有其天生的需要。他們需要被愛、被養、被教,這些都有賴於一個健全功能的家庭來提供。上文中提到的讓這樣一個未成年的孩子承受這麼大的痛苦,她的人生中經歷的是被離棄,被看為包袱,她看不到自己的價值,無從建立自信,也無法與人建立互信互重的情誼。眼看家長的婚姻狀況,她也無法從中學習(甚至想像)與人保持長久及穩定和諧的親密關係。誰是她的父親形象呢?誰來讓她感受被呵護,滿足她被愛的需求,所以將來她可以成為愛的傳遞者?

目前她與自己的家人都無法有好的相處,如何在成年後與別人建立美好關係?還是又奔向另一個類似的循環,重複著傷害的故事?她18歲離家後會是怎樣的人生呢?教人不禁要為她捏一把冷汗。

像這樣的案例在華人社區中並非少見,已經發生的事實雖無法重新來過,卻仍然可以透過關懷輔導,讓大人小孩都能將心歸家,恢復親密的情感。而面對廣大的社會需要,如何防患於未然,減少可能的傷害,增進健全的家庭功能,則有賴於運用多媒體及培訓課程來傳佈婚前守貞,建立美滿婚姻及增進親子關係以鞏固家庭結構,免得在物質掛帥、情色橫流的墮落風氣下,一個個家庭破裂淪亡,造成了社會上多少個孩子孤單流離、暗中哭泣!

在這歲末年終,我們除了感謝讀者們一貫的關心及支持,仍然再次呼籲:「社會需要愛家,愛家需要大家」,讓我們繼續一起來拯救更多的家庭,讓社會增添更多的歡笑吧!

順祝
聖誕快樂,新年蒙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