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nny Huerta 作 ■ 朱帥 譯

星期一的時候,你感到很疲憊且很不安。等到星期二出現,你又感到充滿活力和自信。星期三到來的時候,即使與所有朋友在一起,你也感覺自己情緒低落,容易分心且感到孤獨。這時候,你會想知道,我怎麼了?我這樣是正常的嗎?
青春期是指你的思想和情感可能會在迷惑且混亂以及平靜且樂觀之間來回反彈跳躍的一個時期。那是因為青春期時,你的大腦正在發生許多的變化。我自己那個處在青春期的女兒承認,當她在努力解釋自己的感受時會有衝動任性的時刻。
上帝在我們的頭腔給每個人創造了一個3磅重的奇蹟器官。作為一個十幾歲的女孩,這個神奇的器官控制著你的生長發育、荷爾蒙以及情緒等。但是,作為青少年的你,此時你的大腦仍在高速發育中。而當你20多歲時,大腦的某些區域才能完全發育。大腦科學是無比奇妙且驚人的,因此這裡有一些關於大腦的有趣事實跟你分享,這些事實可能可以幫助你梳理自己的想法和情緒。

1. 你的大腦對獎勵會比較敏感。它更多地集中在一個選擇的有利端,而不是弊端。你可能會更注意一件事情可能出問題的地方。例如,我的女兒和她的朋友一起在電影院外,她會決定撿起掉在地上的爆米花並且吃掉。因為此時,她更專注於是否能逗笑朋友,而不是這樣做是否有生病的可能性。
你是否知道,你的大腦會因一些正面且積極的關注而釋放出一種讓我們“感覺良好”的被稱為多巴胺的化學物質?多巴胺可以幫助你提高你的內在驅動力和記憶力,同時也可以激發你想去再體驗一次的衝動,因為它讓你感覺好。當你被愛慕所吸引的時候,你大腦會釋放多巴胺。比如,如果你喜歡的男孩對你微笑,你可能會產生大量的多巴胺而使你變得頭暈目眩。
由於你的大腦想重複進行“感覺很好”的多巴胺的衝擊,因此你可能會不計後果的深陷其中,導致你在接下來的30天內都會一直在想那個男孩。你只是希望他可以為你露出一個微笑。但是,你的大腦可能需要更多的相互作用才能獲得與此前相同的興奮度,例如,這個男孩發短信給你,並提出與你約會或者牽手的請求。這就是為什麼“個人界限”對保持你的大腦不被過多的多巴胺衝擊是非常重要的,免得導致做出錯誤的決定。好消息是,積極保持身體健康,鍛煉身體,取得良好成績,以及交到知心的朋友等,也可以刺激這種讓你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

2. 你會更願意去冒險。冒險可以讓你變得更勇敢。這個冒險是否健康取決於活動的本身。這意味著你可以好好的利用冒險的優勢來選擇一個好的冒險活動,例如學習新運動(滑雪或攀岩)或嘗試新的事物(辨論隊或舞蹈表演)。你的大腦願意冒險的目的是為你迎接未來更大的風險和挑戰做準備。比如,學習如何開車,申請大學,計劃成年後離開家……

3. 你可以模仿其他人。大腦中的某些細胞是鏡像神經元。他們會對你在別人身上看到的某些行為做出回應,所以你可能會去模仿別人的穿搭風格或說話方式。這種鏡像神經元網絡可以幫助你更好的向他人學習,並可以讓你辨識出另一個人的情緒變化。
當你在看電視的時候,你的大腦會認為它正體驗著你所看到的內容。所以,如果你選擇看恐怖電影,雖然我不建議這樣做。你發現即使電影看完後你仍然會感覺很害怕,那是因為你的大腦將這一刻眼前看到的情景當成了真實體驗。幸運的是,鏡像神經元還可以幫助你模仿在別人身上看到的美好事物。這就是你可以保持同理心以及和別人建立聯繫的原因。哥林多前書11:1“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因此,請務必將你的神經元開放給健康的人和事。

4. 你的大腦已被設定會與人比較。這沒有什麼讓人吃驚的。你可能意識到把自己與自認為比自己更好或更差的人來進行比較。無論哪種方式,如果你是通過比較來發現他人身上的令你羨慕和欣賞的健康習慣、愛好和行為來提高和改善自己。那麼就不會不健康。也就是說,如果你用比較來追求過度完美,或者以此來確定自己的個人價值,那麼,就會變得不健康。

5. 你的大腦會扭曲現實。它會根據你的認知來建立過濾器,而這些認知更大程度上是由你的假想和情緒構成的,而非事實。儘管你不知道你的認知是否正確,但你的大腦會認定事實就是如此。你大腦的這一部份也試圖預測未來,但它害怕被拒絕、被羞辱和失敗。因此,考慮挑戰你所經歷、看到和預測的一切的認知方式。要小心,因為很容易讓你的情緒牽動你的認知。所以要放慢你的想法,問一下,是否還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解讀這些事情?

好消息是,你正在成長的大腦是上帝創造的。他讓你的大腦成為你所做的一切事情的控制中心。因此,當你的思想和情感可以使你受益匪淺時,請轉向從內而外了解你大腦的那一位。以賽亞書26:3說到: “堅心倚賴祢的,祢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為他倚靠祢。 ”

「What’s Going On with Me」 by Danny Huerta (©2020 Focus on the Family. All Rights Reserved. Used with permission.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www.focusonthefam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