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吳慶宜

在一九九八年四月發表的美國「最新全國勞動力改變調整研究報告」指出,今日美國的男女兩性用於家務勞動和照顧家庭的時間日趨相同,而且男性也與婦女一樣,在選擇職業時以家庭生活為最重要的考慮因素。

幼兒需要母親
誠然,今日世界上許多地區的婦女已得到了應有的解放,身為女性,我感到慶幸,也感謝那些爭取女權的鬥士,使我們的工作範圍不再局限於家庭,可以自由地發展秉賦。但是在這改變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一個極大的危機,即母親的角色已漸漸地被忽視與取代。
我心痛地看到在一些離婚案件中,父親認為他也一樣可以照顧孩子而剝奪了母親的監護權;另一方面,母親卻忽視自己角色的重要性,而放棄了母子的親情。殊不知母子的關係是人格發展上最基本、最重要的關係,而母親在孩子發展的過程中,是無可替代的角色。
一九九八年四月五日,《洛杉磯時報》(LA Times)刊出對高齡八十歲的哈佛大學教授、小兒科醫師暨兒童心理研究專家巴貝利博士(Dr. Berry Brazelton)的訪談內容。
這位工作了四十年的長者曾經輔導過二萬五千對父母。他對母親們說:「妳能給年幼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儘量待在家裡不要出去工作。母親要在家至少留一年,如果可能的話,最好不要送子去托兒所。」
哈佛大學另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白柏頓(Burton White)也說:「經過三十年對幼兒的研究與了解,若有機會重來一次,我不會將自己的嬰兒或幼兒送到托兒所去,讓別人來照料。」在全世界有極大影響力的兒童心理學家杜布森博士(Dr. James Dobson),更是大力鼓勵母親在家工作。

EQ從小就要培養
為什麼這些知名人士都一致反對送幼兒去托兒所呢?一方面是因為少有理想的托兒所,更主要的是因為近三十年來,對胎兒、嬰兒與幼兒的心理研究,有令人驚異的發現,使我們知道孩子自出生,甚至在胎盤中,就有觀察、分辨與衡估外界刺激的能力。
由一歲時與母親相處的模式是「完全安全的」或是「半焦慮有威脅性的」,或是焦慮拒絕性的,可以預測從三到五歲時與同伴相處的社交模式,以及他的自信心和同理心的強弱。這些就是近年來大家所重視的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簡稱EQ)的內涵。而EQ也會影響到將來婚姻關係與職業發展。
《新聞週刊》(NewsWeek)在一九九七年春夏季與二○○○年秋冬季特刊中,報導孩子出生後,僅僅三年間,腦部神經的驚人發展,因而使他們在學習上有突飛猛進的表現,更顯示這段時期在一生中智力、人格、情緒、社交發展上所可能佔的關鍵地位。
該雜誌論道:「尖端科技已印證了許多明智父母原本就有的了解:嬰兒們需要照顧他們的成人多花時間與注意力在他們身上。」每一樣事物、每一種刺激對嬰兒都是新鮮的,照顧嬰兒的人若對他每一個細微的反應表現出欣賞與共享的態度,嬰兒就會感到被肯定與疼愛,而尊定了以後自愛、自尊、自信的基礎。
適當的撫摸、擁抱、輕搖,這些簡單的刺激都會促進嬰兒健康的發展。缺乏成人愛撫的嬰兒,在很多方面的發展都會產生障礙。

非妳莫屬
母親除了在嬰兒或幼兒時期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外,在其他各個成長階段上,都因女人特有的秉性而有無比的重要性。有一位十三歲的女孩,一天很情緒化地對母親說:「我今天聽艾麗絲告訴我,男人與女人在發生性關係時做的一些事,好噁心啊! 妳和爸爸也做這些事嗎?」。
這位母親聽完女兒的問題,在心情稍定以後,就坐下來教導女兒:在婚姻範圍內,因愛而有的性關係與行為是好的,否則就是噁心的。請問,一個十三歲的女孩可以向誰問這切身、重要、但又難以啟齒的問題呢? 又有誰能給她適當、正確,而又可信的回答呢?當然是非母親莫屬了。

最重要的專業
是的,現在的女性,有自由、有選擇,但在孩子的成長上,母親仍是無可替代的主角。如果經濟情況許可的話,母親們最好選擇在家工作,尤其在孩子還小的時候。
若在孩子幼小時投資個三、五年,甚至十年的歲月,對自己的事業也許有些?牲,但在孩子成長與親子關係上都會得到最大效益。孩子稍長後,媽媽們仍可投入職場。
但是如果家庭經濟上有需要或母親自己喜歡出去上班,也不必感到內咎。不過務必找到喜歡孩子、有母性的褓母,或合乎良好條件的托兒所來照顧孩子,同時千萬要重視、珍惜、享受有限的親子時間,因為,母親是不可替代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