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旭東
澳大利亞人力克‧胡哲是一個在常人眼中視為其為不幸、可憐的殘障人。他出生時罹患海豹肢症,天生沒有四肢,這給他帶來了巨大的不便和痛苦,更忍受了旁人肆意的譏笑。十歲之前曾經三次想要自殺。但是,幸運的是,力克沒有任憑自己的生命消耗在痛苦、埋怨中,他意識到一件事情:必須轉換生命的視角!與其耿耿於懷在自己所不能做的事情上,不如想想有哪些是自己可以做的!於是力克決定積極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他開始上學,學習打字,甚至游泳,他驚訝地發現他的人生遠沒有他想像的那麼糟糕。今天,他已經成為了全球知名的演講家,當他在台上演講時,陽光、開朗、幽默,那麼偉岸,甚至你都會忘了他是一個沒有四肢的殘障人士。在2012年,他還迎娶了美麗的新娘,一年後生下了健康的兒子。
無手無腳無限制
顯然,力克的人生之所以可以有如此美麗的轉變,其中一個關鍵原因乃是在於他用積極的心態和視野把他的目光從生命的限制轉向了生命無限的可能性。他有一句擲地有聲的名言:無手無腳無限制!如果沒有這一份積極和樂觀,恐怕力克整天要面對的都是因為身體的殘疾所帶來的痛苦、壓抑、自憐、埋怨、委屈、挫敗等困境,但是,當他選擇改變,他看到了另外一片藍天。上帝用他殘缺的身體,特殊的經歷帶給許許多多處在憂悶之中的人豁然開朗的看見。
“轉換視角”──這個道理也許是眾所周知的,但是,為什麼仍有許多人依然在掙扎之中痛苦不堪:“我知道我需要從更加積極的角度去面對我的人生,我知道總是從負面的角度來解釋身邊的事情是不對的,可問題是我做不到,我無法自然而然地積極。怎麼辦?”
下面幾條建議也許可以幫助我們:
第一,確認自己的絕對價值。許多人之所以無法積極地面對生活,其根源在於一個深層的心理因素:缺乏對於自我價值的認同。以致於缺乏安全感從而無法對身邊的事往好的一方面去想,也缺乏底氣去挖掘負面事件中的積極因。安全感的缺乏讓我們對許多事物都失去了應有的正確判斷,而要在世俗文化中要建立自我價值感的確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世人習慣於用一個人的財富、地位、能力這些外在的東西來評價一個人的價值,把一個人的價值與他所擁有的東西捆綁在一起。在這種價值體系中,大家津津樂道於成功人士,並報以無比的尊敬和羨慕,但是對於弱勢群體,邊緣群體則懶得關心。這本質上是一種社會達爾文主義,勝者為王,受盡讚譽,敗者為寇,無人理睬。結果許多人的價值感在這種叢林體系中被無情地踐踏了。
看到上帝賦予的絕對價值
但真正的事實並非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是上帝所創造的,都擁有上帝所賦予的絕對價值,這和我們所擁有的財富、地位、能力一切外在的東西無關。當我們真正明白這一點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坦然地擺脫用外在的東西來證明自己的那種窘況,我們在世人用各種物件你來我往的比較炫耀中,絲毫不會感覺到難堪、尷尬、不體面。我們並不需要去證明自己的價值,只需要去認識自己的價值。
當我們在自我價值的確認中建立起真正的安全感後,我們的生命便會經得起傷害、誤會、挫折、失敗和悲痛,也更有力量用積極正向的態度去看待我們的人生!
第二,調整我們的認知聚焦點。很多事情,換個角度立刻就會有豁然開朗地看見。如果我們回想過去的年日有哪些時段獲得了很好的成長,通常都是那些充滿了挫折、不順、苦難的時候,而不是一帆風順的時候。因此天天過著這童話般的生活,其實未必對我們有好處。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待我們生活的逆境,恐怕我們的埋怨就會少很多,傷害雖然痛苦,卻帶給了我們堅強;失敗雖然難堪,卻增進了我們的智慧。其實外面的世界對我們的影響並非在於這個世界本身,乃是在於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反應和解讀,而對這個世界產生怎樣的反應和解讀則與我們的認知聚焦點有密切的關係。當我們積極地改變對於生活的反應和解讀的時候,我們也許就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我有兩個非常熟的朋友,兩個人的生活軌道應該說是比較接近的。都在醫學院畢業,都進入了醫院工作。但是兩個人對世界的解讀截然相反,其中一位總是從負面消極的角度來看待生活,而另一位總是從積極、正向、善意的角度看待生活。由於這種差別,她們感受到生活也產生了巨大的差異。那位負向的朋友每次見面總是抱怨醫院裡有哪些人對她不好,遭遇了哪些不公,短短幾年,已經換過三家醫院,每個醫院都對她產生了巨大的傷害。而另一位朋友則常常述說她所遇到的幸運的事情,彷彿她身邊總是充滿了善良的人,她畢業後在同一家醫院一直愉快地做到現在。難道真的是前者極其倒霉,而後者異常幸運,恐怕不是!當前者總是帶著消極、負向、懷疑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時,的確更容易捕捉到一些陰暗面,並且這種態度也會使周圍的人感受到,因此周圍的人也會對她產生提防和懷疑,當這兩種不友善的態度相遇的時候,人際衝突是很容易發生的。也就是說,她用她負面的態度創造了她所感受到的負面的世界,這就是認知心理學所說的,我們所處的環境不僅僅是我們所遭遇的,更是我們對環境的解讀所創造的。而另一位朋友則正好相反,她用她的積極和善意創造了一個充滿陽光的環境。
當然這並不是說如果你遇到了很多負面的事件就是因為你是個負面的人,只是說當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總是從負向角度切入,那麼他會有更高的概率遭遇負面的事件。
因此,有意識地轉換我們的認知聚焦點將會有效地幫助我們看到許多我們之前看不到的美好。當我們的聚焦點從別人對我的傷害,轉向別人對我的祝福;從我所缺乏的,轉向我所擁有的;從以往的失敗,轉向今天的成長;從表面的痛苦,轉向背後隱藏的祝福時,我們的生命便會不斷地走向高處,不斷地走向光明,積極地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每一次挫折與失敗,這些負面的經歷不但不會構成我們對生活的抱怨,反而會成為我們成長的階梯。
關注別人反而造福自己
第三,超越自己,關注別人。當一個人整天都想著自己的時候,那麼他的格局注定難以展開。現在有很多人整天都糾結於“我”的問題,但是很少帶著悲天憫人的情懷去關注別人。當我們心中的愛越來越少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會漸漸走向僵硬、封閉、脆弱、灰暗。而當我們更多去看到別人的需要,真實地看到別人的不易和痛苦而願意施與援手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會變得開闊,明亮,堅韌起來,愛在我們的心裡就會不斷地生長。在愛的澆灌下的心靈會更加積極、健康,我們會因此有更多的可能性去進入到一種豐富、開闊、喜樂的生命狀態。正如愛因斯坦所言“當一個人跳出自己時,他的生命才真正開始”。
很多實證研究都驗證了這一思想。比如在抑鬱症的治療中,有一種方法非常有效,能夠幫助抑鬱症患者從壓抑的封閉世界中走出來,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這種方法叫做愛的付出療法,也就是通過主動向別人付出愛的方式來增加內心的感動和力量。這種方法有很多實現途徑,其中一種是要求抑鬱症患者和孤兒院或者福利院的孩子結成對子,定期到商場買一些禮物送給這些孩子。當這些抑鬱症患者在購買禮物的時候,腦海中常常會浮現出一幅美麗的畫面──當這些孩子收到禮物的時候,他們是多麼的高興啊!當這些患者腦海中浮現這幅畫面的時候,心中就會湧現出一種溫暖感和力量感,從而使得他們覺得生活依然還有留戀的地方,這份感動和力量可以幫助他們走向明天。
類似的研究其實還有很多,比如英國的一份研究顯示,經常參加志願者活動的人,心理和身體都會更加健康,生活滿意度更高,壽命更長。原因在於,當一個人向別人付出愛的時候,總是更容易激發出積極的情緒,比如意義感、溫暖感和價值感。每個人都渴望得到愛,殊不知付出愛帶給我們的祝福其實會更加深遠。因此當我們覺得自己無比可憐的時候,不妨嘗試著向別人付出愛,也許我們會意外地獲得生活的力量和光彩!
積極並非是一種不可學習的天生人格特質,好像我若不是天生積極樂觀,我就只能任憑用消極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不!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轉變生命的視野,變得更為積極,不僅為自己也為別人帶來祝福。如果我們希望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積極,那麼就讓我們自己首先來成為這個改變本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