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到了「關係發展十歷程」,透過問問題,讓學生們互動討論,自己決定合宜的關係界限,總是最真實、熱鬧而精彩的時刻。
16歲的高職一年級學生,上台將自己的界限畫在最後第十個階段-「發生親密關係」,他覺得這沒什麼,很多女生都很喜歡找他,他的話語引來台下清一色男生們不絕於耳的呼聲。志工老師徵求大家對於這個界限的建議。在當事人、台下同學,以及老師問問題的三方互動下,學生的熱烈討論明顯帶出一個結論,就是「在關係中,我們都想得到對方的珍視,都不想承擔那些會影響我們未來的負面後果」。同學們的建議並沒有讓台上的當事人移動界限的位子,於是,志工老師帶著接納的微笑請他回座。對青春無悔的老師而言,最重要的是學生有機會思考為自己做出好的決定,但並非要主導學生的想法。
隨著討論落幕,學生們將自己認為合宜的界限紀錄在學生本中時,志工老師不經意看見,那位在台上、在大家眾目睽睽中,一直堅持要將界限畫在最後一個階段的學生,在自己的學生本中,卻將界限畫在「手牽手」。
在接納中的對話,帶來了重新思考的契機。問問題是幫助青少年思考、吸收完整訊息,做出對自己有益的決定。所謂的「青春叛逆」,並不代表他們會輕忽自己人生的選擇。